据一位保险代理人介绍,一般情况下保险公司不能提出解除保险合同,客户则可以随时提出,部分产品在犹豫期内可以全额退保,但过了犹豫期后,按照合同约定需要支付一部分手续费。比如重疾险,如果投保人因为自己原因想退保,通常只能退还现金价值。如此一来,有退保需求的投保人就成为了这些“全额退保”中介的追逐目标。
“代理退保”实则“钻空子代投诉”
中新经纬客户端在社交平台、电商平台、二手交易平台上搜索发现,不少店铺宣称可以进行全额退保。某平台销售量第一的店铺中,一共有146条评价,多数都表示退保成功并且展示了银行资金到账的短信通知。从评论截图中看到,涉及的保险公司不乏中国人寿、太平人寿、新华保险、中宏人寿、大都会人寿等多家大型险企。
全额退保中介招揽客户 来源:某二手交易平台
中新经纬以投保人身份联系到一家全额退保店铺,客服称,公司做退保业务已经2年多了,全国任何地区、任何保险公司的任何险种都可以退。
紧接着,对方发来一份问卷,并表示要先填写这份问卷评估一下全额退保的成功率。这份问卷上,一共有17个问题,除了包括投保人的姓名、交了几年保费、每年交费多少等基本问题外,还包括保单上哪些笔记不是本人操作、签名有没有代签、投保录入信息时哪些信息是错误的、业务员有没有送礼或者给钱等问题。
退保中介提供的问卷
在填写完这份问卷后,该名中介进一步询问是什么原因进行退保,当记者说“觉得不划算”时,他表示这个原因是退不了的。“全额退保业务是针对业务员当时销售误导或者违规行为来进行退保的。你要仔细回想一下,当时有没有和你说一些与实际不相符合的话或者做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比如返还佣金就是违规的。”上述中介表示。
某保险公司代理人在看到上述17个问题后告诉中新经纬客户端,里面很多都是抓住了保险销售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漏洞,比如代签是不允许的,但是实际操作中,有妈妈给成年的子女买保险,子女远在外地的情况下可能就会代签,如果子女称自己不同意投保或不知情,那这份保单合同可判定为无效合同,保险公司可能就要退保。
一家店铺在介绍中明确列出了可以退保维权的条件:“业务员或公司在销售的过程中欺骗投保人、隐瞒与保险合同相关重要情况,阻碍投保人如实告知身体情况等相关销售误导、诱导、返佣、送礼品等都是符合全额退保的条件。”
在另一位退保中介发来的一份表格中则明确列出了退款原因,如夸大保险责任或保险产品收益,承诺返佣,以赠送保险名义宣传销售保险产品、实际未赠送等等。
保险维权信息采集表 来源:受访者提供
事实上,这些退保代理正是从代理人违规销售行为入手,并代投保人或者指导投保人向有关监管部门投诉。
中新经纬客户端在某退保代理人朋友圈看到,其晒出了多份消费者投诉转送告知书、客户投诉处理确认单等等。
一份消费者投诉转送告知书 来源:某代理人朋友圈
据一位曾经通过代理退保的投保人李华透露,在自己和退保代理签订了委托书等一系列手续,并且详细的叙述了自己购买保险的经过,之后有一名“老师”代他写了一份律师函,并向当地银保监局进行投诉,之后银保监局将案子转给保险公司处理。
“保险公司说看到我的投诉材料写得很专业,问我是不是找了第三方公司,我一口咬定没有,后来保险公司和我反复协商,但我最后不想和他们耗了,只退了70%保费。”李华表示。
尽管宣称“任何保险都能退”,但中介并非所有退保单都会接受。在接触客户的过程中,退保中介会对客户进行筛选,除了会通过上述问题了解客户投保过程中是否存在销售不当的行为,退保过程中不乏通过“钓鱼”的方式来进行取证,无法配合的客户也会被拒绝。
“最重要的是投保人需要和业务员打电话录音取证,不愿意的不接。”一位退保中介表示,因为要收集证据提供给银保监会进行投诉。
收退保金的20%-40%作为服务费
在对客户进行评估后,退保中介筛选出客户是否能退保,中介会进一步和客户谈服务费。
一位退保中介告诉中新经纬,一万元以下的统一收2000元服务费,一万元以上的全额退保要收取挽回损失的40%作为佣金。比如一张重疾险保单每年交费1.5万元,交了4年,总计已交保费6万元。若自己退还现金价值3万元,损失部分为3万元,那么就要收取1.2万元作为佣金。
该中介还表示,需要先交纳挽回损失的10%作为定金,之后会给投保人发送协议合同、委托书、调查问卷、申明书、字迹取样,并教客户如何填写。
“最快二十天左右,最慢两个月左右就可以到账。”上述中介称,不过他表示,不能保证100%退保成功,如果最终没有做下来,也需要收取300元材料费,另外客户自己的原因要撤诉不做了,定金是不退还的。
“对于提前收定金的您自己考虑清楚,我们是在保费退还到银行卡后再收费,收取最终到账金额的30%作为服务费。”另一位退保中介表示。
李华在找代理退保时,也曾遭到家人的反对,“因为要提前交1500元定金,家人就劝我千万别被骗了”,但他还是坚持交了定金。
“如果自己去保险公司退保能退不到1万元,他们帮我一共退了1.5万元,多退了5000多元,不过最后交了2000元服务费。”李华称。
但中新经纬客户端在某代理退保的服务评论中看到一位客户留言,“评论时间没有半年以上的要小心点,我刚被骗了,这些都是刷单的,你现在看到的都是好评,过两个月退不了不给退定金,又重新换个店铺。”
招代理、学员 称“两小时就能学会”
今年以来,中国银保监会、地方银保监局和保险公司多次提示“代理退保”风险,但“代理退保”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呈愈演愈烈的态势,中新经纬客户端在社交媒体和电商平台上发现,退保中介不仅积极寻找客人,还大肆招揽退保代理人。
当记者询问如何成为退保中介时,对方先询问是否有一定客户资源,如果之前在保险公司工作过或者有相关人脉才更容易接单。
上述中介还表示,除了社保和车险不能退,其余的都可以退。“投保人自己去保险公司退,只能退10%左右,我们可以帮他全额退,然后收取一部分服务费,很多人都愿意办理的。”
看记者有些犹豫,对方表示,“你只需要找到客户签合同就行,我们全程负责对接客户,退完之后我们会提前告诉你,你去收钱。我们只收取退保金的20%-25%,有证据及没有退过现金价值的收20%,没有证据及没有退过现金价值的收25%,一般统一对客户收30%-40%,高出的部分就是你自己的。”
另一个退保中介称自己招收“学员”,“1388元一对一包教包会,两个小时就能学会,如果没有学会还可以辅助操作。”当记者表示自己没有客户资源时,该中介称“我们在各个地区保险公司都有接口退保(客户)的”。
这或许意味着保险公司内部也存在客户信息泄露的行为。据《新闻晨报》报道,近日首起代理退保判例出炉,2017年10月至2018年年初,刘某在A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担任电话销售业务员,并掌握了2000余条客户资料。2018年4月至9月,刘某先后六次向凡某、陈某出售607条个人信息,共从中获利3.3万元。这些个人信息平均每条的价格约在25元至55元之间。
“客源”信息到手后,凡某先是以维权之名唆使、诱导张某等6人向A保险公司发起退保,并从中收取保费的30%作为报酬;接着,他又捏造称:他收取的部分报酬,张某等6人可以从A保险公司退回。
2019年7月19日,凡某被义乌市人民检察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诈骗罪,向义乌市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最终,凡某数罪并罚,被判有期徒刑十个月,并处罚金三万四千元;刘某被判有期徒刑三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四万元。
分析称保险代理人展业亟待规范
一位曾经在某险企接触过投诉处理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因为监管要考核各个保险公司的投诉率,对于投诉完之后如何处理的、处理的好不好都会考核,所以客户只要有理由投诉,银保监会转给保险公司,公司就会私下和客户协商处理,看能否把投诉撤掉,如果这个案子久拖未决,监管通报公司“处理消费者权益不利”,对公司考核是有影响的。
“在实践当中,银保监会对于客户的投诉是特别重视的,所以保险公司会比较害怕客户投诉,我们在纠纷处理当中也遇到过退保纠纷,很多客户会优先选择和保险公司谈判,谈判不成就直接向银保监会投诉,银保监会对于客户投诉会要求险企进行核查,通过这种方式双方各自妥协,往往就能达到退保的目的。”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保全律师告诉中新经纬客户端。
杨保全进一步提示投保人,找第三方中介进行全额退保存在一定风险。一是在委托第三方退保时,往往需要预先支付费用,但最后是否能办成退保并不一定,对于委托人来说可能会有资金损失的风险;二是第三方公司是受托人,往往以委托人的名义做事,如果受托人本身的一些行为涉嫌违法,明知道是违法行为还采用违法方式达到退保的目的,那么委托人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上述险企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在客户恶意投诉退保后,保险公司往往会把客户拉入“黑名单”,今后在这家公司投保会有更加严格的限制。
杨保全认为,代理退保中介之所以能开展这项业务,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利用了保险公司在展业过程当中的一些漏洞,在实践当中部分保险代理人为了促成保单,可能会做一些虚假陈述,比如只强调保单的好处,不说明保单的不利或者限制因素,这种不规范操作造成了一定漏洞,所谓“代理退保”机构,往往知道这些问题所在,把它当作一个谈判的筹码向保险公司主张退保。
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院教授朱铭来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出现代理退保的现象也暴露出保险行业在签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漏洞,也应该尽快把这些漏洞补上,在以后的签约中避免出现类似情况。比如可以进行内部核查,做好合规性管理。
4月9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关于防范“代理退保”有关风险的提示》指出,“代理退保”行为隐藏至少三种风险:一是失去正常保险保障风险,二是资金受损或遭受诈骗风险,三是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提示》指出,通过投诉反映问题、提出诉求,是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正当手段,但一旦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则可能会对行业经营造成不良影响,最终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中新经纬APP)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华为化名)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