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净化门户网! 会员服务| 无图版| 手机版|
您好,欢迎! 隐身 | 商务中心 | 资金0 | 积分0 | 退出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时政新闻 » 正文

媒体:高校课堂西方教材未见收紧 仍是必修课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3-02  浏览次数:449
核心提示:原标题:高校课堂洋教材新学期未见收紧导读:一个多月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加强对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管理,绝不能让传播西

原标题:高校课堂洋教材新学期未见收紧

导读:一个多月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加强对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管理,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随后,该观点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一些关注教育的人士甚至推测,今年开学,一些高校使用的直译原版教材可能会受到影响。为此,北青报记者调查北京多所高校发现,原版教材在大学书店仍然销售,一些高校出版社也表示未接到收紧外国原版教材或者某个教材不能出版的通知,而新学期开学后,各种“洋”教材也还是学生们的必修课本。

原版教材仍然在售 众多高校依然是必修课本

开学伊始,记者走访北京大学的校内书店,几套不同学科的精选教材译丛系列都还在出售,经管类的翻译教材包括斯坦利·L·布鲁和兰迪·R·格兰特所著的第八版的《经济思想史》、理查德·T·弗罗恩所著的第八版《宏观经济学:理论与政策》、曼昆的《经济学基础》的中文翻译版和英文版,人文社科类的还有安东尼·吉登斯所著的第六版《社会学》(英文影印本)等。

书店的工作人员表示,并未听说有要求这类翻译教材或者英文教材停售或者停止出版,恰逢开学季,有不少选修了第二专业或者是有阅读兴趣的学生来书店购买这些书籍,也有部分为明年研究生考试备考的学生来购买。

对于此次教育部对洋教材的精神,某高校出版社编辑表示,目前他所在的部门暂没有收到任何方面的通知,“一次讲话内容,没有白纸黑字的红头文件,也没说是哪个书不让出,所以以前的教材还将会继续出版。”

记者走访发现,大学里目前使用西方原版教材较多的学科,多分布于经济管理类、社会学、心理学、新闻传播类社科专业,以及信息技术等理工类自然科学学科。涉及中西意识形态的则来自社会科学领域。不难发现,这些学科多为“舶来”的“出身”,受访的多所院校学生表示,很多原版教材是作为中低年级的本科基础专业教材进入课堂,例如曼昆所著的《宏观经济学》,虽然其中很多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观点有区别,但却是很多金融经济类学子们的“案头必备”,很多高校还把它列进考研的参考书目。

在大学教授传播学课程的老师告诉记者,自己寒假备课时也没有听说自己常用的《传播理论导引》不能用了。该书是人大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国外经典教材系列,由美国学者理查德·韦斯特、林恩·H·特纳合著,同时也是国内新闻院系的经典原版教材之一。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我国高校使用的双语教材主要有国外原版教材、自编教材和翻译教材三种。其来源主要有二:一是通过版权引进由国内出版社出版,另一种方式是直接从国外进口教材。购买的教材每本在几百甚至上千元,一般的师生难以承受这样的高昂价格。

购买版权的周期较长,还需承担高额的版权费用,出版社单方面也困难重重。因此引进海外版权,由国内影印出版或翻译改编,是这些年比较流行的方式之一。“影印版的教材,清华、人大、北大出版社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等都曾出过,有些学科还不止引进一个系列。然后国内各高校共用一套教材增加印量,分担成本嘛。”该人士称。

原版教材数量 众多教师授课自主选择

原版教材在高校有多少?

清华500门课北大30门课

早在2001年,教育部的4号文件明确提出高校必须开展双语教学,大力提倡和使用先进的原版教材。近年的原版教材大规模引进,除学科发展的因素外,还源自新世纪以来双语教学的官方倡议。一份2007年的数据更彰显教育“国际化接轨”初见成效:清华大学开设的1440门课程中有500门左右的核心课程采用了国外著名高校的优秀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书,北京大学有30多门课程采用外文原版教材。

而那些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强、可比性强的学科专业,像经济学、信息技术、心理学等,可称得上双语教学的“先行者”人民大学出版社的121册“经济科学译丛”其中之一,也属于“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高校对原版教材如何管理?

教育部备案教师自主选择

那么延伸出另一问题,引进如此庞大的系列教材又是如何管理?一位人文社科类出版编辑告诉记者,大学的出版社在引进原版教材时,还需要一个特殊环节,即向教育部备案,“备案的清单上需要写明书的名称、目录、内容及作者简介等信息,以便随时查阅。”

面对浩如烟海的各版大学教材,用国内编写,还是国外原版,这一教材使用的抉择权是怎样的?记者询问北京多所高校老师,有的会倾向于自己院系的老师有参与编写或翻译的教材,有的称按照前届教学惯例延续使用,并渐渐形成长期习惯。“据我所知,我们学校是没有设教材科,老师们选用谁的教材,是中文还是英文,任课老师有较大的自主决定权。”

在大学课堂上,多本教材、多家观点融会贯通,自编讲义是很多老师的通常做法。受访的社会学系某年轻老师表示,“用国内还是国外教材,我们大多不会拘泥。照本宣科,现在的学生们也不会买账。”

学生看法

很多知识用“西方观念”很难区分

老师口中的“不拘泥教材”,课堂的另一主人公学生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一说法呢?小刘是金融学专业的在读研究生,本科时曾经学过高鸿业版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也因为修读经济类的课程而慕名购买过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中级宏观经济学》以及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和多恩布什的《宏观经济学》。在小刘看来,这些国外的教材会有些不同的思路。经济学有很多不同的派系,不同的作者会在写作的时候根据自己派系的特点强化某些内容或者简略某些内容,不能简单用西方观念或意识形态进行区分。

国际关系学、社会学、历史学系的学生都表示自己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使用过外国原版教材。“像有一本美国学者科尔顿写的《世界近现代世界史》,大二时我们是非常认真地看完了这本影印教材。就历史学科而言,国内和国外有很多视野不同的地方,历史分期以及评价角度也有所不同。”

另一位社会学的同学则表示,像他所在的社会学倘若要拒绝“西方原版”教材,不太现实。“这个学科本身是舶来品,从根子上都是人家的理论框架,是绕不过去的。”本组文/本报记者刘旭董鑫

1月29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座谈会上讲话,次日新华社电文“《意见》的贯彻落实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特别是加强教材建设和课堂讲坛管理。加强对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管理,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2月2日的《中国教育报》全文刊登袁贵仁的会议讲话内容,针对高校教材问题,文章说“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坚决抵制那些传播西方错误观点的教材进入我们的大学,打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材体系,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提供坚实支撑”。

部分高校引进的外版教材

社会学: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

吉登斯:《社会学》 (第5版)

波普诺:《社会学》(第11版)

政治学类:

安德鲁·海伍德:《全球政治学》

迈克尔·G·罗斯金:《政治科学》(第12版)

经济学类:

理查德·T。弗罗恩:《宏观经济学:理论与政策》

斯坦利·L。布鲁和兰迪·R。格兰特:《经济思想史》(第8版)

曼昆:《经济学基础》

曼昆:《经济学原理》

新闻学类:

梅尔文·孟彻:新闻报道与写作(影印版)(第9版)

菲利普·帕特森:《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第4版)》

詹姆斯·A·布朗:《广播电视管理》(第3版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2012-2013 成都智能环保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成都威德隆智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06642号-1 |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