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每一次出诊,每一台手术,每一次逆行出征,每一场疫情防控……广大医务工作者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用大爱和责任守护人民健康,彰显了白衣战士的使命和担当,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生命至上,再苦再累也值得
“我的目标只有一个,挽救重症病人的生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丁仁彧话语铿锵。
2006年毕业时,丁仁彧一头扎进了重症医学科,一干就是16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丁仁彧主动请缨支援武汉。一次,一名患者病情突然恶化,血氧饱和度直线下降,出现严重的呼吸衰竭。丁仁彧立刻作出反应:“快,做气管插管!”
穿好隔离防护服,连好呼吸机、调整呼吸机参数、处理穿刺置管、泵注镇静药……经过手术后,患者表情慢慢舒缓,丁仁彧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这时候,3个多小时已经过去。
“随时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每天都处于紧张状态,但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再苦再累也值得!”丁仁彧说。
穿上白大褂,胸前佩戴党员徽章,这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管向东的习惯。他的医生帽上还绣有“党员管向东”几个字。他说,希望患者看到“党员”时就能安心、放心,也希望这两个字时时鞭策自己。
在日常诊疗中,管向东总是把患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他注意到,重症监护室里的患者渴望关爱,家属也希望及时了解病情和治疗进展,于是提出“打造有温度的科室”,鼓励医护人员至少每天与每名患者的家属交流一次,及时沟通患者的病情并回答家属的疑问。
“手部消毒、环境消毒一定做到位”“检查一下防护服、护目镜、口罩佩戴情况”……每天上岗前,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张静总会先到门诊,叮嘱医护人员做好防护工作。
“科室要想发展,就要从传统的传染病防治转变为大感染的概念。”张静说。2014年10月,由她牵头组建的感染性疾病科病房投入使用,成为感染性疾病学科领域的创新之举。
许润三是第三届国医大师、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妇科主任医师,治愈不孕症患者数以千计。他说:“看病要专注,一辈子研究透一个病就行。”
许润三潜心钻研,运用中医理论系统论述了输卵管阻塞的病因、病机,并确定了中医病名、诊断要点和特色疗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医诊疗方案。如今,许润三已年过九旬,依然在临床一线出诊。他常常教导年轻医生:“我们要体谅患者的不易,‘医乃仁术’,不能做冷冰冰的医生,诊疗要有温度和人情味。”
辛勤付出,不放弃任何一名患者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位于海拔3700米以上,条件艰苦。在这片草原上,有一位深受牧民群众信任的医生马文义。
马文义是县人民医院内、外、妇、儿、骨科样样精通的“多面手”。他和同事们开展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术等,填补了当地医疗技术空白。
多年来,草原牧民和马文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有些牧民去县城的医院看病时,还会给马文义带去新鲜的牛奶。“泽库草原哺育了我,我要用精湛的医术回报这片草原。”马文义说。
一个药箱,一背就再没放下;一座山,一守就是20余年。20多年来,贵州省安龙县普坪镇鲁沟塘村乡村医生潘凤走遍了鲁沟塘的家家户户。
70多岁的王发珍每次来到卫生室,都只要五角钱的去痛片。潘凤每次都给老人仔细检查,发现她要么高烧,要么胃病,去痛片不但治不好,有时还对病情起反作用。因此,潘凤没按老人“要求”做,而是对症下药,开的都是几元到几十元的药。老人先后到她的卫生室20余次,可潘凤收费总共不到5元。潘凤说:“乡村医生责任重大,我把青春留在这里,也愿意用一生守护百姓健康。”
北京儿童医院新疆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孙宁,被誉为小儿泌尿外科的“一把刀”。尿道下裂是一个高难度手术,他一般要缝合200到300针、打800到1500个结。孙宁认为,除了要让孩子恢复正常功能外,还要做得好看。为了这个目标,孙宁精益求精。
2021年2月,64岁的孙宁毅然接受医院委派远赴新疆对口支援。“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国家有需要,那里的孩子们有需要,我就必须去。”
“医生不仅要治病救人,还要做更有意义的事。”孙宁说,等到北京儿童医院新疆医院建成后,患者就不用跑到更远的地方去看病了。
“不放弃任何一名患者”,这是江西省南昌市第九医院艾滋病治疗中心主任、主任护师胡敏华从事护理工作的信条。
2003年,南昌市第九医院病房里的一名艾滋病患者让胡敏华至今印象深刻:患者血管找不到,要抽血检测,只能做静脉切开术,这样一来,医生和护士就会有感染的风险。胡敏华接过同事手中的针管,从容地协助医生完成操作。
2010年,胡敏华开通了“与艾滋病为邻”微博,越来越多的艾滋病患者通过微博联系胡敏华,不仅收获了防治知识,更得到了精神慰藉。2021年,胡敏华荣获第四十八届南丁格尔奖章。
用22年时间跟踪治疗一户角膜遗传疾病家庭,为一名近视1400度的患者实行眼内镜手术……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周行涛不断突破,为患者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一次,周行涛为一名四岁半的患者做手术,小患者非常配合,让他很感动。手术后,他看着小患者的眼睛日渐明亮,如同看着自己的孩子。
近年来,他致力于将近视防控关口前移,带领团队创立“近视小飞侠”志愿服务团队品牌,开展线上线下互动科普,建立儿童与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和动态数据库,每年为残疾儿童进行多次义诊。
科研攻关,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
我国曾是疟疾流行严重的国家。1983年,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员高琪刚从事疟疾防治时,全国仍有近300万疟疾感染者,当时他就有个梦想:“把300万降到0。”
夏季到农村蹲点,白天挨家挨户进行传染源调查,晚上通宵达旦在田间和猪圈捕蚊子……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高琪长期坚守在疟疾防治一线,经常是一脸灰、一身泥,被蚊虫叮咬过敏红肿更是常事。长期的一线经历、扎实的研究功底,让高琪在疟疾防治领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他和团队经过试点总结了以“线索追踪,清点拔源”为主要原则的消除疟疾新策略,被世界卫生组织作为消除疟疾的“中国方案”纳入消除疟疾技术指南并向全球推广应用。
2021年,中国正式获得世卫消除疟疾认证。高琪在高兴之余,仍在国内外疟疾诊治和防止输入再传播等问题上探索,他说:“我的工作远没到停下来的时候。”
哪里有疫情,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家流调专家队一次次赢得先机。
同时间赛跑。做流调工作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既需要很强的专业能力,又需要丰富的实战经验。为进一步发挥流行病学调查在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中的关键作用,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疾控局,从中国疾控中心和各地疾控机构遴选了一批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分析、实验室检测等领域的专家,组建国家流调专家队。他们分片区对口包干、随时待命,一旦有地方报告疫情,就以最快速度赶赴现场,支援疫情发生地迅速开展流调溯源、风险排查、疫情研判工作,提高疫情处置的科学、精准水平,力争以最短时间、最小成本来控制住疫情传播。国家流调专家队枕戈待旦、昼夜不息,织牢了公共卫生防护网。
深耕医学,践行仁心仁术;勇攀高峰,不负生命重托。作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代表,“最美医生”矢志不渝维护人民健康,深刻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不愧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