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研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问题,要求“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做出了具体部署。
中央为何越来越重视这一问题?
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均排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之后列第二位。
2023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排在了“恢复和扩大需求”之前。
此次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又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问题进行研究,强调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针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如此高频的研究和定调,信号意义强烈。
“中央对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深化,此次会议进一步强化了对此问题的重视和关注。”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中新财经记者表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关键路径,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质量,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地位。
资料图:宁波港口一景。 沈颖俊 摄
现代化产业体系成最关键“胜负手”
产业是经济之本,产业竞争已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外界认为,在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中国已然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最关键的“胜负手”。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
现代化产业体系事关新发展格局。2023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强调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
分析指出,我国产业体系虽然规模庞大、门类众多,但仍然存在不少“断点”和“堵点”。只有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机遇,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补齐短板弱项,加长长板强项,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才能在大国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提出5个坚持,避免5大误区
会议提出了5个坚持,要避免5大误区: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防止脱实向虚;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不能贪大求洋;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避免割裂对立;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坚持开放合作,不能闭门造车。
“从正反两方面提出要求,表明了我国对于实体经济、金融安全、开放合作等方面的高度重视,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朱克力认为,这些要求都具有针对性,且都围绕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问题展开。以实体经济为重是一以贯之的明确方针,防止脱实向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都是为了确保实体经济健康发展。而循序渐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等原则的提出,也表明了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稳健性和连续性的重视。
例如,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不能贪大求洋,即要根据实际情况稳步推进改革和发展,避免过度冒进和急功近利。同时,也强调要避免割裂对立,即要注重协调和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和关系,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方面或极端的做法。
此外,也强调要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说明中央依然重视传统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重要性,需要通过创新和技术进步来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和生产效率。与此同时,还重申要坚持开放合作,不能闭门造车,这表明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谋求合作共赢,这也是中国发展对于全球经济的重要贡献。
资料图: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人机互动吸引观众。 汤彦俊 摄
把维护产业安全作为重中之重
会议指出,要完善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把维护产业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强化战略性领域顶层设计,增强产业政策协同性。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至少有两个层面值得特别关注,一是产业链安全,二是产业转型升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对中新财经记者表示。
黄群慧认为,要保证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产业链必须具有很强的韧性。当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重压力。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化背景下,我国产业链面临着新工业革命下产业链重构、“卡脖子”技术供给短缺、逆全球化“脱钩”“断链”、初级产品供给巨大波动冲击、乌克兰危机等多重因素叠加可能引发重大产业安全风险。
朱克力表示,把维护产业安全作为重中之重,表明我国充分认识到产业安全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制定产业政策和实施产业政策的重要考虑因素,进而将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维护产业安全的产业政策和措施,同时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措施: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战略性资源支撑,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更加重视藏粮于技,突破耕地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要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把扩大内需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合作。要大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倍加珍惜爱护优秀企业家,大力培养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