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健脾是灵丹对于山药这味中药,在现代的中医药领域,它健脾养胃的作用是凌驾于它其他功效之上的,尤其对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脾虚久痢等方面的神奇功效,功不可没。而早在《圣济总录》中也记载了一个名叫“山芋丸”的良方,专治“脾胃虚弱,不思进饮食”,全方主要是由山药和白术组成。《神农本草经》中指出,山药具有“补中”、“长肌肉”等作用,都是意在脾胃。而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指出,山药的确有“健脾胃”的奇妙作用。这也充分表明,山药在健脾养胃方面的实力,的确非同凡响,说它是健脾的灵丹,也是实至名归。二、养肝是妙药对于山药是否养肝?可能很多本草典籍里都没有明说,尤其是在现代的中药学和药典里,似乎山药与肝没啥关系。《本草经解》中指出,“山药气温平,禀天春升秋降之和气,入足厥阴肝经”,这是古代本草典籍中振聋发聩的提醒,并进一步指出山药“气温禀春升之阳,所以益肝而强阴也”,而且长期服用的话,还能“目得血则明”。实际上,对于枸杞子对于肝脏的作用,早在《名医别录》中就已经间接的说明了,《名医别录》中早就旁敲侧击地说过,山药主“风头、眼眩”,这些症状主要是肝脏所主,这也是古代本草典籍中最早关于山药与肝脏联系的记载了。明代著名医学家缪希雍认为,山药“甘温平能补肝肾”,将山药养肝补肾的作用连在了一起,清代名医黄元御也指出,山药“辅以调养土木之品”,实际上指的就是山药在调养肺和肝方面的作用。而现代药理也发现,山药具有护肝以及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2]。由此可见,山药这味中药,在养肝方面也是一味妙药,只是它的这一神奇的功效,要么被隐藏到补肾里面,要么就被渗透到健脾方面,实乃遗憾。 广告
×
三、补肾是良品对于山药在补肾方面的作用,可能不用多说大家都觉得毫无争议,因为无论是补肾阳的金匮肾气丸,还是补肾阴的六味地黄丸,都能看到山药的身影。清代名医陈士铎指出,“山药亦补肾水之药,同群共济何疑”。清代名医陈修园指出,山药“能补肾填精”。对于山药补肾的作用,其实最早在《名医别录》中就有隐喻,其中指出山药“止腰痛”、“强阴”;之后的《日华子本草》中也有提到,山药可以“强筋骨”以及“主泄精健忘”,这些都是关于山药补肾的早期说法,即便到了现代,山药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肾虚所导致的腰痛、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等疾病。从古至今,山药在补肾这一功效方面,基本上没有任何异议,这也充分表明,山药真是补肾的良品。四、滋肺是好物对于山药滋肺,其实在宋代以前的本草典籍中没怎么提及,但是到了元代,医学家王履在《溯洄集》中指出,“山药虽入手太阴”,虽然后面是在重点讲解山药补肾,但是这个论述却为后世医家研究山药滋肺的作用拉开了序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山药具有“化痰涎,润皮毛”的作用,这些妙用意指在肺,清代医学家汪昂指出,“色白入肺”,“补脾肺”。近代名医张锡纯指出,山药可以“宁嗽定喘”,更是创立了一味薯蓣饮,不仅补肺肾,还能补脾胃,不仅滋阴利湿,还能涩肠止泻。而且,在现代,山药常用于治疗肺虚喘咳、虚劳咳嗽等肺系疾病,纵观古今,自元代以来,迄今为止,山药这味中药在滋肺方面的作用,也是日见坦途。
广告
×
五、通心是圣手山药除了补脾、补肾、滋肺、养肝方面的作用之外,对心脏其实也有良好的作用。早在《药性论》中就有记载,其中所说山药“镇心神”,“开通心孔”,“补心气不足”。但是这个伟大的发现,却在后世医家的传承中慢慢“被隐去”。尤其是在近现代以来,山药对心脏功能作用这方面基本上不曾提及,然而,令人可喜的是,现代药理却歪打正着的验证了这一功效,有研究表明,从山药中分离得到水溶性皂苷,对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和修复作用[3]。由此可见,《名医别录》中说山药“充五脏”,《日华子本草》中说山药“助五脏”,都是名副其实的,只是中药在几千年的传承中,慢慢错失了很多本该属于它自己的神奇功效,当真可惜。可以这么说,一味山药,健脾、养肝、补肾、滋肺、通心,宛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清代名医陈士铎指出,“山药乃心肝脾肺肾无经不入之药也”,清代名医黄元御认为,薯蓣(山药)“实虚劳百病之良药也”;近代名医张锡纯更是赞叹不已,山药“在滋补药中诚为无上之品,特性甚和平,宜多服常耳”。由此可见,山药这味中药,可谓是健脾、养肝、补肾、滋肺、通心,不仅五脏都补,而且面面俱到。山药这味中药,基本上可以说是“百无禁忌”,但也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是过敏体质的人群,如果对山药过敏,不宜使用;第二个是山药养阴能力强,但养阴容易助湿,因此湿盛中满或有积滞的不宜使用。
参考文献
[1]毕嘉谣,田湾湾,张翼,等.经典名方中山药的本草考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8):159-162.[2]董庆海,吴福林,王涵,等.山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特产研究,2018,40(4):98-103.[3]胡长鹰,于文喜.山药皂苷及其对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食品工业科技, 2011,32(2):30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