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净化门户网! 会员服务| 无图版| 手机版|
您好,欢迎! 隐身 | 商务中心 | 资金0 | 积分0 | 退出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动态 » 正文

同程金融App被曝变相发放金融贷款 为何“App的尽头是网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3-16  浏览次数:277
核心提示: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同程金融App礼品卡套路,层层诱导消费者进行借钱,变相发放金融贷款,但是借4万多元只能到手2.8万元。北京青
 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同程金融App礼品卡套路,层层诱导消费者进行借钱,变相发放金融贷款,但是借4万多元只能到手2.8万元。北京青年报记者此前就曾发表《各类App频现借贷广告 专家:用户需警惕诱导欺骗借贷服务》《黑钻用户“被网贷逾期1000元” App诱导式网贷缘何屡禁不绝?》等文章对此类现象进行批判。不过,目前诱导网贷等问题仍存在于诸多甚至与金融业务毫不相干的App中。

央视曝光内容显示,投诉人小李称,在网上通过网友接触到同程金融App可以借钱。网上说购买它的礼品卡,就能回收变现,变成现金。但是借钱之后,小李才觉察到,同程金融App上借钱给他,是层层诱导的。消费者在同程金融App上,先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申请到了一个礼包,然后消费者把礼包中的礼品卡,通过同程金融App上的回收通道再卖给同程金融App,同程金融App会把这笔钱转到消费者的账户,由于消费者是按分期一个月的方式购买礼包,因此,一个月之后,消费者就得把买礼包的钱还给同程金融App。

“让人费解的是,同程金融App为什么不直接贷款给消费者,非要绕这么大一圈子才让消费者拿到钱?这究竟是礼包产品,还是变相发放金融贷款?”报道质疑,购买礼包的价格一共是40000多元,但是消费者实际所有的,包括兑换、回收,到手只有28000多元。“小李近三分之一的钱,就这样被同程金融消化了,但还款的数额,却是实实在在的四万多元。”

北青报记者此前报道显示,实际上,类似的“隐藏”借贷服务数不胜数。“什么时候买票给我选了你们的贷款服务,我根本没注意,现在说我有1000块贷款逾期。我缺这1000块钱?”去年8月,前阿里云高管、默安科技创始人云舒在社交媒体上怒骂旅行网站引发关注。北青报记者发现,在不少App付款时,会弹出多种付款方式提醒,一些极具误导性,以优惠支付、默认方式等放大字样,引导消费者选择贷款业务,消费者一不小心就掉入圈套中,有的还被分期付款。

经过实际测试,北青报记者发现,在一家旅行App中购买机票时,虽然并没有直接弹出相关贷款窗口,但在购买付款过程中,频繁出现名为“拿去花特惠”的字样,并标注为“官方推荐”。此外,“拿去花”上还明确标注了多种省钱活动,而一旦点击,就会要求输入支付密码,随后开通借贷类服务。

类似的情况在其他一些消费类App中也有出现。此前根据北青报记者的调查,自己常用的25个APP中,其中20个APP都上线了借贷功能。这些APP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社交媒体、购物平台、出行服务等,还有的比如修图、天气预报等跟支付和消费“八竿子打不着”的App,竟然也都开通借贷功能了。

还有用户表示,会被进一步诱导“分期消费”,额外支付一些手续费。有消费者称:“他们这款产品消费即默认同意分期的产品,这完全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显示我1月开通的,现在8月无意间查账才发现有猫腻…点开一级账单,发现就是我消费的金额,再到二级账单,才发现是有分期利息的,而且他们的每一笔消费,付款页面没有任何提示询问是否需要选择分期,只要微信上选择了上海银行就是默认同意分期不显示实际还款金额,刻意隐藏收费项目。就算是提前还款,也需要收取提前结清服务费,他们的利息非常高,消费当日就计息……”

为何App都愿意做借贷类服务?缘何App诱导式网贷屡禁不绝?“做借贷APP多起来,是因为金融是APP流量变现较为理想的方式。互联网思维是先有流量再考虑变现,但流量变现渠道虽多,但很多渠道存在很长的路径,对于急需现金流的APP并非好的方式,而嵌入式金融则较为快捷,将一些金融企业的借贷或者支付功能嵌入到APP当中,可以为金融产品引流,也可以通过金融产品销售来获得渠道收入。”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说。

财经评论员郭施亮认为,一些公司也许是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更精准获得用户的信息,更准确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做借贷也是最快变现的方式,而且潜在利润非常可观。北青报注意到,有物流平台自2020年入场放贷后,2022年净利润4.12亿元,小贷业务收入大增,表内贷款余额同比增49%。而浙江一家上市小贷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8903.77万元,其中净利润就有5050.36万元,净利润率超过56%。

北京青年报早在2021年就曾对诱导式网贷进行报道。央行也在2021年就发布公告,要求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在网站、移动端应用程序、宣传海报等渠道进行营销时,应当以明显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并在签订贷款合同时载明,也可根据需要同时展示日利率、月利率等信息,但不应比年化利率更明显。但是禁令之下,许多APP仍我行我素。

专家指出,消费者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要保持警惕。有律师向北青报记者表示,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或服务时应保持警惕,避免轻信商家的“套餐”陷阱。消费者在选择服务时,应仔细阅读相关协议条款,理解所购买的服务内容、价格和条件,避免掉入购票贷款等陷阱。同时,如果消费者遭遇类似问题,可以通过向消协投诉、向工商部门举报以及向法院提起诉讼等途径来维护自身权益。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2012-2013 成都智能环保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成都威德隆智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06642号-1 |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