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女士从事陪诊师职业已有大约半年。在此之前,她做了十几年的会计。就在约一年前,受企业经营不善的影响,小吴下岗了。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她不能也不愿被迷茫和焦虑一直占据内心。“我还在可以奋斗的年纪,还不到躺平的时候,我还想做点什么!”她说。
下岗后吴女士找过工作、尝试开网约车,可往往是入不敷出。直到接触到陪诊师行业,小吴发现人生总会在某个关键时刻为人打开一扇门。“既能帮助到别人,还能有相对自由的时间。我觉得这或许就是最适合我的工作。”从摸索陪诊的方法,到逐步开拓自己的客户资源,吴女士走过弯路,但更多的是在探索和学习中不断成长。如今小吴在陪诊师的圈子中有了不错的口碑,有相对稳定的客源,日子过得充实而忙碌。
从吴女士家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要坐两站公交,再换乘两趟地铁。从地铁站出来,还要骑一段路的单车。公共交通上漫长的等待时间里,她会拿出手机,回复一些客户的咨询消息,并提前再熟悉一下陪诊客户的基本情况。“陪诊只是工作的一部分,还有很多时候要帮客户解答疑问。很多人是第一次来北京看病,不了解北京的医保报销政策、挂号方式等。要先帮他们理清楚情况,规划好时间,教他们做好医保异地备案,这样能给他们省很多的时间和麻烦。”
而这些知识,吴女士之前也并不熟悉。开始做陪诊师的那段时间里,她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整理学习:看各种病挂什么科室,各家医院擅长的领域等。她还跑了很多大医院,拍下医院的楼层分布图,从科室、药房、缴费处的位置,到厕所、开水间的位置,她都仔细记下来。最多的时候,一天就跑了6家医院。
到达肿瘤医院的时间比与客户约定的时间早了半小时。她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能早到绝不迟到,而且她也会经常特意早到半小时。“虽然已经跑过很多家医院,但不能确保自己都能清楚地记得医院里的路线,提前过来到医院里熟悉一下,带客户的时候会更顺利。”
这天陪诊的客户是一位年轻的女性带着自己的母亲来做检查。她看到客户后就迎了上去,亲切地和她们交谈。在排队建档、取号、候诊的时间里,她会时不时地和客户聊聊天,无关病情,无关就医,只是最简单的家常话,就能很快地拉近与患者的关系,纾解患者紧张的情绪。
“陪诊不只是帮忙跑腿,还要给客户提供‘心理按摩’。”吴女士说,面对疾病或未知的种种状况,人们来医院的时候常常是焦虑、紧张的,这种时候陪诊师的陪伴能带来很大的安慰。“我之前觉得,那些更年轻的陪诊师精力十足,我不会比他们做得好。但后来我发现,我有我自己的优势: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阅历丰富遇事冷静,比较有亲和力,细心有耐心,这对于来医院的患者其实是很重要的。”她说。
客户从诊室出来后,带着厚厚一沓检查单。抽血、心电图、增强CT……每一项都要先预约再检查。抽血预约报到的位置不好找,但吴女士熟门熟路,顺利地帮客户约好所有的检查。客户等待检查时,她就去帮客户取药、询问病理检查的时间。
吴女士的背包是她的“秘密武器”。包里装着一个透明的文件袋,她会将客户所有的检查单、缴费单、病历单整理得井井有条;知道客户今天要来空腹做检查,她会提前在自己包里准备好给客户的水、无糖饼干,客户抽血结束后就递给客户垫垫肚子;如果客户有小孩,她会带一个小玩具,孩子等候期间就不会紧张、无聊;她还特意带了一个塑料袋,方便客户将药品装起来拿走;还有体温计、消毒液等各种小物品,以备不时之需。“既然客户信任我,我就要尽我所能帮他们想好所有的细节。”

吴女士陪客户在窗口建档。牛宏超 摄
上午的陪诊工作结束时已近正午。吴女士在医院周围随意吃点午饭后,还要回到医院帮另一位客户取之前检查的报告单,回家后还要将今日的工作进行总结和记录,以便后续的工作。每一位客户的情况她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哪位客户约的检查时间快到了,哪位客户检查报告可以取了,她会及时提醒。繁忙、琐碎,这是陪诊师的工作特点,但她一直保持着耐心、沉稳的状态。
在她看来,做陪诊是一个有温度的职业,能帮助很多人。“自己淋过雨,也想为别人撑把伞。”由于种种原因,小吴和丈夫十几年来一直过着“双城生活”:她独自在北京打拼,丈夫和儿子在老家工作、上学,直到一年多以前才将孩子接来身边。“之前陪诊过一个孕妇,我就想起当年我怀孕的时候,一个人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独自做产检,那时候真想身边有个人陪着帮我跑跑腿。”
“我已经爱上了这个职业,每天都为帮助了别人而开心,觉得自己的存在很有价值。”吴女士认为,一个有利他之心的人,才能长久地做陪诊师。“我会一直做下去,希望我的存在能给很多人带来便捷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