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孙飞 白瑜
长期以来,看病“一天难看完”“重复挂号烦”,是部分患者的痛点之一,增加了就医负担和时间成本。目前,部分地区探索“一次挂号管三天”做法,推动就医挂号机制改革,在就诊秩序、方便患者间寻求平衡点。但这项改革仍存在不少争议,亟待优化细节,完善配套改革机制。
“多次挂号”让患者“望医却步”
前不久,住在广东的黄先生去看病,挂了两次号、跑了三次医院。第一次去医院,医生说要进行CT扫描,但只能约到第二天。CT扫描结果出来后,又需要重新挂号,才能找医生看病。曾陪同家人就医的张女士也遇到类似情况。她说,现在去医院“看病必检查”,但检查往往当天约不到,检查结果“改天才能出”,专家号则“一周才一次”。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医院在挂号单上标注了“限当次当日有效”,这意味着患者必须在当天完成就诊。业内人士表示,这并非个别医院的自行规定,而是出于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医生通过挂号系统浏览患者的信息,为诊断、治疗和开药提供直接参考。如果患者再次就诊不挂号,系统无法显示患者的信息,医生也无法进行相应操作。在现有挂号制度下,患者需要重新挂号才能继续就诊。
有患者表示,别说那些“一号难求”的热门医院,就连一般公立医院,患者或家属在医院一趟趟跑上跑下也是常事,加上如今就医往往需要做多项检查,必须多次多日重复排队挂号就诊,个中折腾,不一而足。
延长挂号有效期仍存争议
山东、重庆等地的公立医院开始积极探索延长挂号有效期,让患者能够在初次挂号后的三日内免费复诊,同时理顺诊疗流程,使复诊更加便捷高效。然而,这一改革政策的有效性仍存较大争议。争议的关键点是这项政策会不会影响医院的正常诊疗。
患者胡女士认为,重复挂号不合理,这是医院系统的问题,不是患者的问题。当前,不少医院看病流程冗长,挂号难、看病短、检查多,往往一天时间都耗费在医院,到头来还需要重新挂号再走流程,医患矛盾也随之放大。
法律界专家认为,患者挂了号应视同患者与医院签订了医疗服务合同,应当获得一次完整的医疗服务,包括问诊、检查、诊断、治疗。在患者等待检查、化验结果期间,可以被看作医疗服务合同关系暂时中止。在整个诊疗过程结束前,患者多次支付挂号费的现象有悖法理。
而从医务人员角度看,如果不调整诊疗体系,只是单纯为挂号延期,可能会浪费医疗资源、破坏就诊秩序,且导致检查期进一步延长。医生按序接诊的间隙,未挂号的复诊患者见缝插针递来检查报告,就诊秩序可能被打乱,或导致激化纠纷,损害初诊患者利益。
就医挂号机制改革箭在弦上
山东省淄博市卫健委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一次挂号管三天”举措一年可为当地患者节省挂号费约240万元,为大量患者带来便利。
“一次挂号管三天”改革一开始确实会给诊疗秩序带来一些挑战,但患者的信息已通过第一次挂号录入系统,理论上复诊时可迅速调出来。
在延长挂号有效期的基础上,可以以更大的决心继续推出改革创新举措。如部分专家号一周只能看一次,等检查结果出来,只能下周再看病,针对类似现象可推出“一次挂号管三次”等举措。另外,医疗界人士建议,医院及科室需配套完善导医服务,以及患者就诊的流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