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
精准识别乳腺癌辅助治疗不良反应
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是诊治不可或缺的一环,但长期使用可能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不良反应(表1)[1],对这些不良反应的精准识别在诊疗中具有重要地位。术后辅助治疗以化疗为主,传统的化疗药物包括蒽环类药物、紫杉类药物及环磷酰胺等。蒽环类药物可在短期内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甚至造成长期不可逆的心室功能障碍。环磷酰胺可能影响生殖能力及骨骼和心脏健康。紫杉类药物可能诱发周围神经病变,但大部分患者可逆。
术后内分泌治疗对特定类型如三阴性乳腺癌尤为关键。内分泌治疗药物中,戈舍瑞林等卵巢功能去势药物,可使绝经前女性进入绝经后状态,导致激素水平大幅变化,出现潮热、失眠等更年期症状[2];同时,因雌激素下调还可能导致血脂异常。另外,长期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可引发骨骼肌肉疼痛、关节僵硬及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增加骨折和骨转移风险。随着新药研发,新型免疫靶向药物如抗体偶联药物(ADC)和CDK4/6抑制剂逐渐应用于临床,与传统药物相比,其副作用相对较少,但长期可诱发免疫相关的皮肤问题、内分泌功能减退、肝损伤、间质性肺病等,甚至危及生命。
早期监测,及时干预
助乳腺癌患者术后常康
乳腺癌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管理至关重要。化疗期间,应积极处理胃肠道反应、白细胞下降等急性不良反应,注意剂量控制和采用针对性药物如长效粒细胞刺激因子等。心脏毒性具有不可逆性,治疗中应避免心功能异常患者使用蒽环类药物,对已使用者需严格限制剂量并早期监测心功能,同时可使用保护药物或替换为能降低毒副反应的剂型如脂质体蒽环类药物[3]等。
内分泌治疗时,需注意管理代谢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和血脂异常。对于骨质疏松,可使用骨改良药物长期应对。针对血脂异常,应密切监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4](表2),根据LDL-C的管理目标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及时干预如适当给予他汀类药物,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同时,结合体育锻炼与饮食控制,辅助血脂调控。新型靶向药物使用中,需注重间质性肺炎等严重不良反应的管理,早期进行肺部CT检测,出现肺毒性时积极激素干预并调整药物剂量。总结而言,对所有的药物不良反应,应早期监测,提前预防,避免未知风险。另外,做好术前谈话,提高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知,让其积极配合检测,确保治疗安全。
注: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吸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4mmol/L
保持同理心
注重乳腺癌患者的全周期管理
乳腺癌逐渐进入“慢病化”管理,其术后管理强调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鉴于治疗周期的延长及疗法的多样性,肿瘤内科与乳腺科医师需制定精细化治疗策略,并密切监控潜在不良反应。在面对紧急或复杂情况时,内分泌科、心血管科等相关专科的介入显得尤为关键,通过多学科协作,以确保提供个体化、精准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从而保障患者的安全与生活质量。
随访是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建议3到6个月进行一次[5],以监测病情变化和处理不良反应。在随访中,医生应以人为本,充分听取患者的主诉,理解他们的感受,给予同理心关怀。同时,医生要对不同药物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精准把握,以便及时做出判断和处理。乳腺癌术后管理需要耐心、细心和同理心,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关怀。
赵艳霞教授总结
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涉及化疗、内分泌治疗及新型靶向药物等手段,虽有效但可能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因此,精准识别、早期监测与及时干预至关重要。乳腺癌术后管理如同慢病管理,需耐心、细心及多学科协作,并在随访中注重同理心关怀,确保患者得到全方位的医疗照顾,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赵艳霞教授简介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乳腺肿瘤内科支部书记/副主任、病区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专家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分会乳腺专委会委员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乳腺癌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异质性和个体化治疗专委会委员
湖北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抗癌协会康复与姑息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湖北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