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精制米面相比,杂粮可提供更多的B族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有利于降低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风险。
但你不知道的是,杂粮若食用不当,反倒适得其反,不利于血糖控制。
误区1
杂粮细作
有些糖友为了食物更好消化吸收,喜欢杂粮细作。
杂粮的表皮大多为富含膳食纤维的“麸质”,加工程度越高,麸质去除的就越多,食用后与消化液接触的时间越短,消化吸收得越快。
例如,加工特别细的即食燕麦粥,吃了之后血糖升得会比那种一粒一粒的燕麦粥快;玉米糊也会比玉米碴让血糖升得快一些;荞麦去皮磨成细粉,升血糖能力也会变高。
正确做法:
对于细小的杂粮,如小米、大黄米、芝麻等,不要碾压或打成糊状,最好直接煮。
对于玉米,新鲜的不要选糯玉米(黏玉米),优选甜玉米或普通玉米;干玉米最好选择比较“粗糙”的,如大碴子玉米。
误区2
过度烹饪
烹饪方式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杂粮大部分较为“粗糙”。但一些糖友喜欢久熬,把粥或饭熬得软烂些,甚至变黏。
若长时间的熬制,杂粮中的淀粉更容易消化吸收,熬制时间越久升糖越快。
正确做法:
粗杂粮避免长时间熬煮,家中若有智能电饭煲,开启煮粥或煮饭模式即可;若使用压力煲煮粥,可酌情减少熬制时长。
对于特别难熬或比较硬的杂粮,可以在煮之前用水泡一泡,如:
- 可将红小豆、绿豆、鹰嘴豆、黑豆、花生等泡上个30~40分钟左右再熬制,可以减少熬制时间;
- 但像糙米、小米、高粱米等淀粉直接暴露的杂粮,切记避免长时间泡制或反复淘洗或加碱,以免造成B族维生素流失。
例如,黑豆杂粮饭、香菇玉米粥等,一般煮40分钟左右为宜,做到软硬适宜即可。
事实上,粗杂粮在控制血糖方面很有优势,但应注意适当“糙”些。
当然,杂粮也不能吃太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每天摄入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对于老年人群和消化功能不好的糖友,可酌情减少。
与此同时,还要注意食物的多样化,做到营养均衡。例如,煮饭时可以加一些山药、大豆、蔬菜或瘦肉,注意蔬菜要在即将出锅时添加。这样既有利于控糖,让味道更好,还能实现食物种类多样化。
作者:高春海 注册营养师
最后说一个好消息,我们邀请北京积水潭医院陈主任等三位专家大咖,共建了糖友交流社群。
专家周四定期讲座、每天知识分享互动活动,我们希望帮助每位糖友“安稳”下来。现在超过 1 万名糖友,都在这里学习、交流。
现在加入限时0 元领1200 种食物 GI 值文献资料。想学习的糖友,来我的主页“微头条”,或后台给我发消息。
根据文献整理的 1200 种食物 GI 值
这是群内的真实日常动态
想学习的糖友,来我的主页“微头条”,或后台给我发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