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老年麻醉,我是有底气的!”这句话不仅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手术科主任王天龙教授对自身专业能力的自信宣言,更是对老年患者生命尊严的坚定承诺。
作为领军人物,王天龙教授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见证了老年麻醉医学从起步到逐渐成熟的全过程,他以专业和信念,致力于维护老年患者的健康与安全。
日前,《医师报》记者专访了王天龙教授,走进他的工作与生活,探寻这位资深医学专家如何在老年麻醉医学的道路上,以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老年患者筑起安全的屏障。
老年麻醉是衡量医生水平的试金石
“将一个人比作一只放飞的风筝,年轻健康的人可能只需要用1~2根线就能稳定控制,而对于一个80岁的‘风筝’来说,则需要5~10根,甚至更多根线才能平稳控制。做好老年麻醉也是如此。”王天龙表示,老年麻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位麻醉医生的专业素养和高超的技术水平。
他介绍,老年患者器官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且常合并其他疾病,包括从大脑到肺脏、心脏、肾脏、肠道等一系列的内科疾病,使患者的功能状态出现进一步损减。因此,在老年患者麻醉管理时既要保证手术的成功,也要在手术过程中确保重要脏器不会受到进一步的损害。此外,老年患者麻醉管理的最大难点在于术后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这使得老年麻醉成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领域。
“老年麻醉不仅是基础,也是衡量麻醉医生水平的试金石。如果不能处理好老年患者的情况,那么在其他专科麻醉中可能也无法达到高水平。”王天龙回忆,在过去的十余年里,因上述问题,老年患者手术治疗常陷入“不可为”的尴尬境地,麻醉医生也经常受到外科医生的质疑或“指挥”。
打破固有认知:老年麻醉的创新之路
在一次高龄患者的脊柱手术中,宣武医院外科手术团队对麻醉医学长达十余年的错误认知终被打破。
“过去,由于担心手术风险,高龄患者的脊柱手术一直是麻醉和外科的挑战。”王天龙介绍,在传统的脊柱手术中,骨科医生们常要求麻醉医生采用控制性降压的方法来减少术中出血,但该方法对高龄患者并不适用。
当负责手术的骨科医生为此要求之际,王天龙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不采用传统的控制性降压,而是维持较高的血压水平,以保证老年患者的重要器官得到足够的血流,同时确保外科出血量最小。
“您只管手术,麻醉就交给我吧!”王天龙打起包票。
手术结果令人惊喜。通过使用血液回收技术,加上王天龙的精准麻醉管理方案,整个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明显减少。
这次合作不仅提高了高龄脊柱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也推动了外科医生对麻醉医学的重新认识,更突破了高龄患者的手术禁区。
彻底颠覆:从质疑到认可的转变
在另一次亲身经历中,王天龙更是以其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彻底转变了外科团队对麻醉学科的认识和评价。
2018年,王天龙的家人在83岁时接受了多节段腰椎融合手术。
通常,骨科医生在进行脊柱外科手术前,都会为患者灌肠以预防潜在的术中及术后感染,如因未灌肠导致术后感染将是脊柱外科的大忌。
然而,在此之前,王天龙团队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灌肠会对患者的肠道屏障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基于这项研究,王天龙建议对其不进行灌肠,并承诺如果出现肠口感染,由自己承担责任。
手术进行了约五个小时。当天,患者就被拔管并返回病房,第二天早餐就能正常进食。“当时的主刀医生对此感到惊讶,因为他之前的患者通常需要48小时后才能进食。”王天龙后来对他说,其实他也十分担心不灌肠会导致伤口感染,但实际情况是没有发生感染。这表明理论设想与临床实践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一转变最终改变了宣武医院高龄脊柱外科患者术前灌肠的常规操作,随后的临床观察也表明这一举措使患者术后的肠功能恢复速度明显加快,而术后伤口感染的发生率没有增加,反而降低了。
“麻醉学的发展反过来影响了外科领域,这种变化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王天龙说。
一系列事件彻底改变了外科医生们对麻醉医学的传统认知。这名骨科医生在全国范围内宣讲,强调麻醉科在高龄脊柱手术中的重要性。他比喻说,麻醉科是他们可以依靠的重要伙伴,因为如果没有良好的麻醉,老年患者的手术风险将大大增加,手术将无法顺利进行。
从成长到卓越的人才培养模式:选对人教会事放好手
随着外界对麻醉医学的正确认知,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加入麻醉医学领域,老年麻醉的专业水平也在不断提高。2023年,宣武医院患者收治难度系数(CMI)在全国2400多家医院中排名第14位,老年患者的比例达到了40%,高龄患者接近15%。低风险组死亡率在全国范围内处于最低水平,不超过0.01%,这意味着每10000名住院患者中死亡人数不超过1人。
王天龙将这份荣誉归功于团队的共同努力。他深知,一个学科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发展。“我们都是从学生成长为医生的,在这个过程中,科主任的首要任务就是选对人,其次是传授技术,最后是放手。只有这样,团队才能高效运转,科主任便能腾出更多时间来思考学科的长远发展。”
如今,团队成员们的整体水平得到快速的提升,王天龙也被科室成员们亲切地称为“定海神针”。王天龙对此感到十分欣慰:“他们总是在完成急救后会告诉我,‘主任,今天患者抢救进行得很顺利,一切都稳定,给您报个平安’‘主任,您只需要坐在办公室里就行,不论遇到多么危重的患者,我们都敢于勇敢地面对’。”
走在科技创新前沿,不断满足老年患者健康需求
2023年,宣武医院麻醉手术科获得了2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并制定了多项专家共识指南、开展了多想多中心研究和临床药理试验。
在7月份公布的“2023年度中国医学院校和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暨2019-2023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中,宣武医院麻醉科在全国2943家三级医院中脱引而出,位居第六。
高水平的临床表现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坚实的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基础之上。
“在过去四年里,宣武医院麻醉手术科的科技量值排名上升迅速,从2020年的第46位上升到2021年第15位,再到2022年的第10位,2023年达到了第6位。这一成绩令人惊讶,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王天龙介绍,科技量值排名的背后是麻醉手术科全体同仁以科技力量支撑学科和技术发展的集中体现。15年来,100多项以研究和创新转化为依托的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有力支持了疑难危重以及高龄患者麻醉的安全、质量的持续改进,为患者提供了更有品质的医疗服务。
此外,在王天龙的指导下,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老年人麻醉学组、国家老年麻醉联盟(NAGA)得以创建,并在全国建立起了48家老年人麻醉培训基地和209家联盟医院,先后发布老年麻醉相关的指导意见、专家共识及指南15部之多。2021年启动的《老年麻醉与围手术期管理病例云查房》项目,目前已经举办71期,每期受众超过3.5万人,不断推动中国老年麻醉水平的持续改进。
“老年麻醉领域的发展将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满足老年患者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需求。”王天龙表示,面向未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手术科将起到带头作用,继续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为老年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
记者手记:
在医学界,王天龙的名字与麻醉医学紧密相连。从早期的手动血压测量到现今高度自动化的医疗设备,王天龙亲历了麻醉医学从简陋到先进的全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王天龙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90年代,在麻醉科未受到广泛重视时,王天龙的妻子不仅在经济上倾尽所有,支持他购置当时极为昂贵的486电脑,更是在精神上给予他莫大支持。这台电脑成为了王天龙科研创新的起点,见证了他在学术上的不断进步。
如今,王天龙已发表核心论文560余篇,成为麻醉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的人生经历证明,成功往往需要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支持。对于王天龙而言,每一次转折都离不开家人和社会的支持。而这,也是他选择深耕老年麻醉医学领域强有力的底气。
这段经历不仅是他个人成长的见证,也为中国的麻醉医学发展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