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净化门户网! 会员服务| 无图版| 手机版|
您好,欢迎! 隐身 | 商务中心 | 资金0 | 积分0 | 退出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李小刚:中国卒中溶栓治疗的开拓者与践行者 | 致敬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8-24  浏览次数:55
核心提示:大脑如同最高司令员,主宰着人体一切行为活动。全身的神经在此汇聚,与其他脑组织共同组成了迷雾森林般复杂的大脑结构。作为神经
 大脑如同最高司令员,主宰着人体一切行为活动。全身的神经在此汇聚,与其他脑组织共同组成了“迷雾森林”般复杂的大脑结构。作为神经科医生,需要拨开这“迷雾森林”诊断治疗疾病,对技术与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兼首都机场院区副院长李小刚就是敢于挑战脑病治疗难题的医生之一。

他在国内首先开展溶栓策略创新,将时间窗由3小时延长至4.5小时,为更多患者争取到了机会,提高了患者的救治率;他不断优化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案,使患者有机会“与病共舞”,提高生活质量,有尊严的生活;他还不断突破自我,开始医院管理探索,让首都机场周边10万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三级医院诊疗服务。

“医生要为患者解除病痛,做让患者满意的好医生。”这是李小刚从医的初心,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

“四高”卒中 困扰患者健康

脑血管病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四高”疾病,其中缺血性卒中占脑血管病的80%。在上个世纪90年代溶栓与取栓等治疗手段出现前,缺血性卒中一旦发病,可用的有效干预手段极其有限,大部分患者都不可避免地背上“后遗症”的沉重包袱。患者会出现单侧或双侧肢体无力、肢体麻木、言语不清、感觉障碍,严重者出现肢体瘫痪,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损失工作能力,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1987年,李小刚从第一军医大学医疗系本科毕业,来到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神经内科工作,在这所全国最顶尖的医疗殿堂中,对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同样束手无策。李小刚在临床中看到过太多患者最终困顿于“后遗症”,轻者生活失去了光彩,重者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全天候照护,将家庭拖入无尽的痛苦深渊。

李小刚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探索一种改善缺血性卒中预后的治疗方式,成为他迫切想达成的愿望。因此,他将眼光放到了国际神经疾病治疗的最前沿。

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有学者开始探索挽救脑缺血的办法,溶栓治疗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80年代中叶,有研究显示,链激酶和尿激酶作为第一代溶栓药物,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是有益的,同一时期多位学者也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静脉溶栓对于动脉血流恢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为了给患者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李小刚参与了尿激酶溶栓的临床研究,然而,与有效性相伴的“脑出血”,也让尿激酶溶栓被遮挡了阴影,很多医生对此望而却步,该疗法并未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转机出现在1995年发表的NINDS研究,证实了第二代溶栓药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该药物于1997年在美国获批上市。李小刚始终关注着国际上缺血性卒中治疗的最前沿发展,当看到溶栓的可行性消息时,李小刚兴奋异常,期待着药物早日进入中国,服务于国人。

2002年,李小刚作为特殊人才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引进,2004年,在科主任的支持下,他成为中国首批开启tPA溶栓治疗中国实践的神经内科专家。

更新静脉深榕策略

溶栓时间窗延长至4.5小时

溶栓治疗虽然给患者带来了新希望,然而如影随行的脑出血风险也让医生在临床应用中束手束脚。中国患者的最佳剂量是多少?没有经验与数据可以参考。“刚开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李小刚表示。

那天,李小刚到急诊科为一位突然偏瘫、失语的患者会诊。患者家属眼中噙着泪水,哆嗦着唇说:“大夫,求您救救我爸爸。”说完就要跪下来。李小刚清楚地感受到了他的紧张与无助。

李小刚初步判断为缺血性卒中,因为送医及时,仍在救治的时间窗内,可以试试静脉溶栓治疗。然而,因为当时经验不足,李小刚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他跟患者家属解释:“医院现在有一种新的静脉溶栓疗法,但有一定的风险,大概有5%发生脑出血的风险,如果你爸爸属于这5个人中之一,就会加重脑出血病情。但是,使用后好的概率有1/3,您考虑一下要不要用。”

患者听后没有犹豫,一叠声地说:“好,只要能救我爸,我都愿意试,我相信医生的判断。”

李小刚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那天的心情,“好像立下了军令状,我们是带着家属的信任与期待开始治疗的。”李小刚表示,治疗过程中,我们时刻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不敢有丝毫懈怠。

幸运女神眷顾了这一对医患,他们在时间窗内成功溶栓。患者很快康复出院,避开了出血风险与后遗症困扰。这一次的成功也为李小刚建立了溶栓的信心。在此后多年中,他在临床中积累总结溶栓经验,并且在治疗策略上大胆创新。

李小刚认为,静脉rt-PT溶栓虽然是有效减轻致残率的方法,但因其存在出血风险且溶栓时间窗仅3小时等弊端,将许多患者排除在外,无法享受创新所带来的获益。

为了让更多患者有机会接受溶栓治疗,李小刚首次应用静脉rt-PT溶栓联合神经保护药依达拉奉进行临床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溶栓时间窗延长至4.5小时,患者仍有明显获益,该结论早于国际上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

时间窗由3小时延长至4.5小时,为更多患者争取到了机会,提高了患者的救治率。

好的治疗方法需要真正推广落地,才能惠及更多的患者。此后5年,李小刚在工作之余,积极参与到“静脉rt-PT溶栓联合神经保护药”的推广工作中,除中国台湾省和西藏外,他的足迹踏遍了中国各个省会城市的各个三甲医院。

“看着中国的溶栓率从不足1%上升到6%~7%,想到有更多的患者及家庭因此获益,就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李小刚抿嘴一笑。笑容中透露出自豪与医生“患者至上”的情怀。

精研帕金森病治疗方案

为患者保驾护航

北医三院的神经内科,具有向疑难杂病发起冲击的优良传统,在科主任的带领下,在帕金森病和运动神经元病等难治病领域有很强的优势。

2002-2004年间,李小刚到日本自治医科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时,课题研究方向即为帕金森病,这为回国后潜心研究奠定了基础。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最主要的表现在运动方面,如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等,严重者甚至生活无法自理;有的患者还会出现睡眠障碍、嗅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认知和精神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质量。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据估计2030年我国帕金森病患病人数将达到500万人,几乎占到全球帕金森病患病人数的一半,如何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成为摆在面前的重要问题。

“合理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症状,维持生活质量。”李小刚表示,如果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那么帕金森病患者就可以像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患者一样,虽与疾病为伴仍可正常生活到老,我这里有的患者50岁发病,20年来规范治疗,现在70多岁仍可以到处旅行,享受生活。

帕金森病症状多变,其对应的治疗药物多样化,如何在临床有合理“排兵布阵”考验着医生的诊疗水平。因此,该病的治疗水平在全国各地、各等级医院也良莠不齐。

一位发病十余年的患者,手脚不自主地抖动,已经无法行走,更别提生活自理,他慕名来到北医三院就诊。检查患者既往的用药处方,李小刚发现患者用药存在“量大而类少”的问题。

“该患者美多芭服用量达到7片/天,我在临床中用量不会超过1.5片/天,这是导致患者并发症严重的主因。”李小刚立即着手开始给患者调药。他将美多芭用量逐渐降下来,并增加其他不同作用机制的药联合应用。两个月后患者走路稳了,不摔了。后来,患者又出现大喊大闹等精神症状,李小刚又增加了精神治疗的药物,患者情绪也稳定了。现在,患者不仅可以正常运动,精神状态也很好,夫妻俩全国各地旅游,完全摆脱了之前的困顿生活。

“从全国各地转诊过来的患者中,很多都用药不规范,面临着用药种类少、一种药物用量过大等问题,这种用药方案不良反应大且疗效差,导致患者出现各种严重不适症状。”李小刚总结,临床中应该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配合使用,减少单药用量,可以有效减毒增效,提高疗效。

“帕金森病治疗没有固定的方案,一人一案量体裁衣,每个人根据病情差异,配以个体化的药物组合、剂量组合,且要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李小刚表示,这对医生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医生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认真分析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在临床中善于总结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诊疗水平。”李小刚强调,医生要为患者解除病痛,做让患者满意的好医生。

后记:

2019年,李小刚出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首都机场院区的副院长。5年来,机场院区从以前的一个二级医院,发展成拥有300余张床位,具备手术能力,医疗质量对标北医三院本院医疗水平的三甲医院。

“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三甲医院医疗质量,再也不用挤进城看病了。”像王阿姨一样被多种慢性病缠身的老年人群,是实实在在的受惠者。北医三院机场院区的建立,真正缓解了周围10几万居民看病难问题。

从临床医生到医院管理者,这次华丽的转身中,李小刚体验到了不同的成就感。“把医院管理好,提高医疗质量,可惠及更多的患者,这是另一个赛道上的救死扶伤。”他表示,今后将继续在管理路上积累经验,让医院发挥更大的作用。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2012-2013 成都智能环保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成都威德隆智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06642号-1 |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