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全麻的患者被问起全麻的经历,很多人的印象就是:大夫在我口鼻上扣了一个面罩,对我说‘别紧张,深呼吸’然后就晕晕乎乎睡着了,进入美妙的梦乡…直到听到耳边遥远的声音传来,好像有人呼唤我的名字‘某某睁眼’,然后就晕晕乎乎醒过来,手术就结束了。那么患者在全麻过程中到底经历了什么?
全麻麻醉是现代麻醉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麻醉方法。其定义是指在手术时,医生使用静脉注射和呼吸道吸入等方式,将麻醉药物输送到血液循环系统并最终到达大脑,从而实现暂时抑制中枢系统的作用,使患者进入无意识状态并消除全身疼痛,抑制各种反射,方便于医生操作。
人们在全身麻醉过程中要经历三个阶段,诱导期、维持期和恢复期。就犹如飞机的起飞,飞行和着陆。麻醉师就像机长,驾驶载着患者安全的航班,平稳起飞,控制飞行,安全着陆。当患者还在病房等待手术的时候,我们有专业的人员负责核实患者基本信息。然后接进手术室,由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巡回护士三方再一次核查患者信息,确认无误后,由巡回护士建立静脉通道,麻醉医生连接各种监测设备,监测基本生命体征。做出麻醉前的患者的基本评估,必要时麻醉师还会进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术中进行有创的动脉监测血压。一切准备就绪,就可以开始麻醉之旅。
首先进入麻醉诱导期(起飞阶段),麻醉诱导的目的就是使病人从清醒状态转变为麻醉状态的过程。通常使用镇静催眠药、全麻药、镇痛药、肌松药,病人几分钟会发生如下变化,意识由清醒到消失,呼吸由自主呼吸到停止,痛觉消失,肌肉松弛。此过程需要气管插管或置入喉罩,用呼吸机控制呼吸代替病人自主呼吸。麻醉诱导期间,病人的生命体征会发生较大的变化,需严密监护,随时处理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
麻醉诱导期过后,进入麻醉维持期(控制飞行),外科进行手术治疗,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用一定的麻醉药维持一定的麻醉深度。通常有静脉全麻药,吸入全麻药,复合镇痛药,肌松药。并根据手术需要调整麻醉深度和药物对病人的影响调整药物剂量。在维持阶段进行严密监测,随时观察手术操作对病人生命的影响,处理术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如大出血、药物高敏反应等),治疗合并症,维持生命体征平稳,调整体内环境的稳定。随着越来越多的高龄、危重或疑难患者实施复杂手术的需求量增加,在保证患者术中舒适不疼的同时确保他们平稳的度过手术阶段并在手术后顺利的从麻醉状态恢复到正常生理状态,并非那么容易,尤其对那些本已很脆弱的生命,术中随时做好抢救的准备。
当手术结束后,病人进入恢复期(也就是飞机着陆期),麻醉药物停止使用,随着病人体内麻醉药物的代谢排出,麻醉药物浓度逐渐降低。麻醉药物浓度降到一定程度。患者的意识逐渐清醒,自主呼吸也逐渐恢复,这时生命体征仍然被持续监测,当患者呼吸功能恢复较好,就会拔出气管导管或喉罩,然后将病人送到麻醉恢复室进行观察。当患者达到离开恢复室标准的时候由麻醉医生,手术医生,手术室护士共同护送回病房。整个麻醉过程就像睡了一觉一样。但是在全麻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梦境和情绪体验,这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家属需要给与患者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倾听他们对情绪的宣泄和调节积极面对手术的恢复过程。
全麻对于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充满了未知和恐惧,因为让人完全失去意识和控制,这的确是一种挑战,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全身麻醉并不等同于死亡,它是为患者在手术期间感受不到疼痛,从而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患者和家属在面对全麻时,需要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相信医生和麻醉师的专业能力,同时也积极配合他们工作,这样才能够顺利度过全麻过程,迎来手术的成功和快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