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虽然现在医疗服务越来越便捷,挂号、就诊、取报告、拿药这些简单的操作也越来越智能化,但与此同时也给很多独居老人或者腿脚不便、异地就医人群制造了不少困惑。
为此,一种新型职业“陪诊师”应运诞生。
一、“我在陪老人寻健康。”
今天小李例行起了个大早,因为今天的客户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老人腿脚不是很好,为了让老人顺利看诊,减少等待时间,她们要尽早在医院报到。
临行前她又检查了一遍背包:手机、纸笔、一次性口罩、湿巾、零食和水壶纸杯......以便在看诊过程老人不时之需。
老人自从新冠后咳嗽一直反反复复,儿女都在海外工作,老伴走的早,家里就一个保姆看护,平时有什么病痛就医都很困难,而且医院就诊步骤又多,如果没人帮助可能一整天都搞不清流程。
小李自从做了老人陪诊师后,从家到医院所有事务都要全程打理,而这不仅仅考验她的体力,耐心和细心也是她每天工作的重要要求。这行做开以后,找她陪诊的人越来越多,有时候一天下来能陪4-5个老人。
其实小李在成为陪诊师之前一直在事业单位上班,自己单亲家庭出身,是爸爸一个人拉扯大的,但没想到因为自己工作太忙,爸爸病发的时候自己没接到电话,连爸爸最后一面都没见到。她一直对这件事情耿耿于怀,如果当时有人陪诊,说不定......
自从接触陪诊师这个行业后,她也更了解到这个三个字的责任和意义,毕竟“就诊的路就是寻求健康的路”。
二、“我扮演的角色其实就是「临时家属」”
小影曾是一名医生,后来从医院出来后就接触了陪诊师这个行业,他接过的客户从年轻人到中老年人,各个年龄段都有,之前还接了一位90后男子的单,作为临时家属陪同去医院做胃肠镜检查。
手术安排在了3天以后,因为之前有关相关的护理经验,所以他术前给客户做了很多心理安抚工作,加上术后24小时需要禁食,人在麻药下也不完全清醒,这时候就要谨慎陪护,确认术后注意事项,直到客户安全出院,陪诊付出的是时间,但对于患者来说可能是一份安全感。
其实比起中青年陪诊,他最担心的还是老年人群体,之前他就接到一对夫妻给自己60岁的母亲寻求陪诊,充当临时家属,接单前委托人一直嘱咐不希望告知老太太病情真实情况,就要求协助办理住院手续。
只不过在问诊过程中,老人太太还是得知了肺癌的病情,老人并没有埋怨什么,只是表现的很落寞。
加上老人看不懂诊断报告,以为自己得了癌症就命不久矣,恐慌的心理很容易造成新的健康危机,这时候,陪诊师的专业和安抚就起到了作用。
在了解了老人的病情后,他梳理了一下语言,告知癌症还处于早期,发现的早,不用担心,让老人可以镇定下来,积极的面对医生的治疗。
对于病患来说,陪诊师不仅可以让就诊更方便,更是求医路上的一股安心力量。
三、老年人就诊常常“话在嘴边说不出”
根据陪诊平台负责人表示,他对于陪诊师这一职业的走红,并不意外。首先,老龄化趋势在我国已经越来越明显,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介绍,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8.9%,人数达2.67亿,其中空巢老人占比超一半,部分地区甚至超过70%,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也为这项服务提供了契机。
而老年人在看病就诊过程中,面对医院智能就诊操作不熟悉,导致老人看病过程无形中增加了各式各样的“数字鸿沟”,加上视力不好、腿脚不方便,不少老人在就诊后表示看病很浪费时间,不会挂号、找不到科室等等问题。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老年医学科徐仲主任医师表示,接触的很多临床老年患者都有记性差、思路不清晰等特点,要不是忘带材料就是忘记病情,往往同一个问题经常反复需要沟通,而且嘱咐过的吃药事项也很容易忘记,或者理解不清的感觉。
徐仲主任医师建议,老人晚年就诊会面临很多不便和风险,建议老人应该注重自身健康“治未病”,在发现苗头的时候及时就医,才能在疾病发展严重前扼杀在摇篮里,减少就医需求。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很多疾病容易在这个时候发作,建议定期体检,因为很多疾病早期可能没有太大症状,通过筛查可以及时检出病灶,及时干预预防恶化风险。
另外老人容易迷信保健养生,讳疾忌医,这都是常见的健康隐患,建议有身体不适还是要及时就医或者通知家人,安排就诊处理。
老人的就医困境需要多方力量配合改善,相信随着社会进步这个问题也会有更多解决方法,当然老人注意健康保养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