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女性,年龄33岁,身高160cm,体重67kg。主因停经两月,下腹部疼痛三小时入院。患者为育龄期女性,平素月经规律、量适中,血块(-),末次月经2019年12月3日。
自述此次月经较前量少,经期未变,期间因有停经史,曾多次检测尿HCG均为阴性,未引起重视。
2020年2月3日上午9时自觉下腹部憋胀疼痛,无阴道出血,在家自行服用止痛片疼痛未缓解,且逐渐加重,于当日上午12时10分于急诊科就诊。
接诊后见患者神志尚清,痛苦面容,面色苍白,四肢冰冷。测血压95/50mmHg,心率120次/分,脉搏快而弱,脉搏氧饱和90%。
紧急查血常规:血红蛋白(Hb)72g/L,红细胞压积(HCT)22.20%。阴道超声发现:腹腔大量积液,宫外孕可能。
初步诊断:1.异位妊娠(破裂性); 2.腹腔内出血; 3.失血性休克;4.贫血(重度)。
紧急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快速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完善各项检查,并急诊配血,开通急救绿色通道,通知妇科、手术室、麻醉科等急救小组。
上午12时32分急诊入手术室。
辅助检查:盆腔B超示:右侧附件区高回声(宫外孕不除外);子宫左后方不均质高回声;子宫直肠窝液暗。血HCG 5838.571U/mL。
追问病史:既往体健,否认心血管疾病及药物过敏史,否认手术外伤及输血史。无家族遗传倾向疾病,27岁结婚,足月顺产一女孩儿,平素采取避孕套避孕。
12时32分入手术室,患者意识尚清,精神欠佳,呼吸急促,面色及眼睑苍白,四肢冰冷,紧急连接监护仪。
12时33分测血压70/35mmHg,心率130次,氧饱和90%。
紧急面罩吸氧,12时34分静脉去甲肾上腺素6ug推注,血压75/30mmHg。
加快输注液体,持续泵注去甲肾上腺素10ug/分钟。
12时35分准备行中心静脉穿刺。
12时36分舒芬太尼10ug镇痛,丙泊酚80mg镇静,准备紧急手术止血,但患者血压骤然降至42/20mmHg。心电监护显示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搏骤停。血压测不出,氧饱和50%。
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
肾上腺素1mg,阿托品1mg,静脉推注,(气管插管顺利。两路液体通畅)。
12时42分血压仍测不出,继续胸外心脏按压,再次肾上腺素1mg静脉推注,氧饱和上升至80%,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准备电除颤。
12时45分紧急电除颤一次,窦性心律恢复。测血压80/40mmHg,心率140次/分,脉搏氧饱和95%。
麻醉机控制呼吸,静脉加压输液,继续静脉泵注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吸入七氟烷0.5%,舒芬太尼5ug,罗库溴安30mg维持麻醉。
12时47分手术开始,同时行中心静脉及有创动脉穿刺。
术中发现子宫直径6×5×4cm大小,表面光滑,色粉红,无粘连,右侧输卵管走形正常,右侧卵巢正常,左侧输卵管峡部膨大,有破口,约1.5cm,有活动性出血,行左侧输卵管病损切除。
从手术开始到病损止血6分钟。此时测中心静脉压4cmH2O,有创动脉血压维持在110--95/60--40mmHg之间,心率120次/分。
术中严格监测生命体征,氧饱和,呼末二氧化碳。
三路液体补充晶体液,胶体液,并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
吸入七氟烷0.5ml%维持,追加舒芬太尼10ug镇痛,罗库溴铵10mg肌松。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手术共历时55分钟。
术毕患者血压120/70mmHg(16/9.3kpa),心率110/分,氧饱和100%。
停用去甲肾上腺素及吸入麻醉药,患者清醒,顺利拔管,安全护送ICU继续治疗。
患者术中吸引腹腔积血约2500ml,手术本身出血约100ml,共计失血约2600ml,术中补晶体液2000mL、羟乙基淀粉注射液500mL,“B”型浓红800ml,碳酸氢钠注射液100ml。共入3400ml,尿量150ml。
术中血常规显示:红细胞(RBC)2.15×10~9/L,血红蛋白(Hb)70g/L,红细胞压积(HCT)20.20%,血小板(PLT)261×10~9/L符合失血性贫血。
血气分析显示:酸碱度(PH)7.209;二氧化碳分压(PC02) 36.2mmHg;氧分压(P02)139mmHg;总二氧化碳(TC02)16 mmo1/L;实际碳酸氢根(HC03)14 mmo1/L;细胞外碱剩余(BEect)-13 mmo1/L;氧饱和度(S02)99%,体温(Temp)37.0;乳酸(Lac)6.23 mmo1/L。诊断代谢性酸中毒。
术后积极对症治疗后,一般情况良好。
2021年2月4日化验血常规:血红蛋白(Hb)133g/L,红细胞(RBC)4.21×10~9/L,红细胞压积(HCT)39.5%。
血气分析显示:酸碱度(PH)7.32;二氧化碳分压(PC02) 36mmHg;氧分压(P02)95mmHg;总二氧化碳(TC02)20mmo1/L;实际碳酸氢根(HC03)15 mmo1/L;细胞外碱剩余(BEect)1 mmo1/L;氧饱和度(S02)99%,体温(Temp)37.0;乳酸(Lac)1.02mmo1/L。
凝血功能及电解质正常,其他检验结果无明显异常。
术后5天患者痊愈顺利出院。
二、讨论:
失血性休克,是由于急性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显著减少,组织灌注不足,进而引发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其核心特征是循环血容量不足和组织缺氧。此类患者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降低,易发生循环抑制,严重者可导致循环衰竭,心跳骤停。
麻醉中心跳骤停的常见原因有:
1.患者因素:
(1)患者严重疾患:如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严重的创伤、张力性气胸、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心肌病、心律失常等;
(2)患者严重内环境紊乱:如严重的酸碱平衡紊乱、严重缺氧、高碳酸血症、重度感染、电解质紊乱、低血糖等;
(3)患者严重过敏体质等。
2.麻醉因素:
(1)术前准备不足,高龄、危重或急诊等情况下不当的麻醉处理;
(2)麻醉选择不当及麻醉用药过量;
(3)麻醉药物、麻醉方法选择错误及麻醉医师术中管理不当;
(4)长时间低体温。
3.手术因素:
(1)神经反射因素:如颈、胸部的强烈手术刺激,眼球按压、肛门扩张等可导致心搏骤停;
(2)患者体位的急剧改变,特别在低血容量情况下;
(3)手术引起的起搏器功能异常;
(4)手术意外情况:心脏压塞、术中意外大出血等。
4.其他常见原因:
低血容量、低氧血症、低体温、高钾或低钾血症、低血糖、酸中毒,张力性气胸、冠状动脉或肺栓塞、心脏压塞、药物过量/中毒、创伤等。
这些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导致麻醉中心跳骤停的发生。在处理过程中,及时发现并迅速处理这些原因至关重要。
三、本例患者心跳骤停的可能机制分析:
本例患者心跳骤停的可能机制为低血容量与药物作用的恶性循环。
此患者宫外孕(异位妊娠)破裂急性失血性休克,诊断明确。患者因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再分布以维持重要脏器灌注。
心血管系统处于高应激状态,对药物敏感度显著增高,尤其是血管活性药物和麻醉镇痛药。
而丙泊酚作为静脉麻醉诱导药物,虽然具有强效的镇静和催眠作用,但其心血管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可使平均动脉压下降20-40%。
其外周血管扩张作用导致回心血量进一步减少,心输出量骤降,加重低血压。
舒芬太尼为强效镇痛药,可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加重心脑灌注不足,又有剂量依赖性的循环抑制。可能诱发心动过缓,加重休克患者心率代偿性增快的矛盾。
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丙泊酚与舒芬太尼即使小剂量使用也可能产生协同效应,其直接心肌抑制与外周血管扩张作用叠加加重低血容量状态,突破循环代偿阈值,导致心输出量骤降,冠脉灌注不足,心肌缺血,诱发室颤,致心脏停搏。
我们救治过程中遵循心肺复苏的抢救原则:
1.及时识别心电图和动脉测压;
2.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以维持血液循环;
3.紧急气管插管,避免进一步缺氧;
4.及时药物复苏,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静脉推注;
5.及早进行心脏电除颤,转复窦性心律成功;
6.立即手术,找到出血点,用卵圆钳夹住患侧输卵管的病灶,暂时控制出血;
7.快速补液、输血、碳酸氢钠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8.建立中心静脉和有创动脉,便于监测血压和中心静脉压,掌握输液量。最终成功挽救患者生命。
四、本例患者带来的临床启发:
本例患者失血性休克,循环抑制。在未充分液体复苏的情况下静脉诱导,使用了对心血管有明显抑制作用的麻醉药物,导致循环衰竭、心跳骤停,虽然抢救成功,但带来的教训值得深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麻醉药物选择:
失血性休克患者药物选择需个体化,慎用有循环呼吸抑制的药物。应首选依托咪酯(0.2-0.3mg/kg)联合小剂量氯胺酮(0.5mg/kg)诱导,避免使用丙泊酚等负性肌力药物。
诱导前充分评估休克程度,充分补充血容量,需确保有效循环血量,备好升压药物及急救设备。
本例患者虽然用了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以对抗低血压。 但因液体复苏不充分,未发挥临床效果。在休克未纠正时进行麻醉诱导,可能突破循环代偿阈值。直接导致心跳骤停。
2.监测与干预的不足:
麻醉前必须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急诊手术第一时间应常规建立中心静脉及有创动脉穿刺监测,以实时动态评估循环状态。
本例患者入室后虽建立双静脉通路,但由于从急诊到手术室时间短,液体入量远远不够,在诱导前未完成中心静脉置管,无法实时监测CVP指导输液。
术中采用晶胶比3:1的液体管理,补充红细胞悬液800mL,符合《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推荐的输血方案。得益于此方案,最终抢救成功。
3.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
本例患者的救治体现了“黄金1小时”原则下的多学科协作:
12:32入室至12:47手术开始仅15分钟,期间完成麻醉诱导、心肺复苏及紧急配血。
术中采用有创动脉压监测,实时调整去甲肾上腺素泵注速率(维持MAP≥65mmHg),并通过血气分析动态调整碳酸氢钠用量,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建立创伤麻醉快速反应小组,术前制定应急预案,备齐除颤仪、ECMO等高级生命支持设备。
4.术后随访:
对于经历心跳骤停的患者,应进行至少6个月的心肺功能评估,预防缺血性心肌病等远期并发症。
五、浅谈急性失血性休克的麻醉管理要点:
1.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术前快速评估,确认为失血性休克的,同时评估失血量和休克程度。监测心率、血压、呼吸频率、氧饱和度以及呼气末二氧化碳等重要生命体征。
2.立即建立静脉通路,优先使用粗大静脉,及时中心静脉穿刺,快速输注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以恢复血容量。
必要时输注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130/0.4注射液,并根据失血量和凝血功能,及时输注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遵循创伤性出血大量输血协议(MTP)以维持凝血功能和血容量。
3.在液体复苏效果不佳时,考虑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维持血压和组织灌注。
4.麻醉诱导与维持需选择对循环影响较小的麻醉药物,如依托咪酯或氯胺酮。避免使用可能加重低血压的药物(如丙泊酚),并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的循环状态调整药物剂量,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支持循环。使维持适中的麻醉深度,避免过深或过浅。
5.确保气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调整通气参数,避免过度通气或通气不足。
6.术中严密监测心电图、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和体温。监测血气分析和凝血功能,及时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及时采取保温措施,使用加温设备和加温输液,避免低体温伤害。
7.最根本的治疗是外科医师紧急手术,尽快找到出血点,控制出血源。
8.需麻醉科、外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协作,密切配合,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术毕继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确保循环稳定,根据情况转入ICU进行进一步治疗和监护。
结论:
本案例提示,在急诊麻醉管理中需强化个体化用药理念,重视容量状态评估与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应用,通过多学科协作提升急危重症救治水平。
本例抢救虽然成功,但尚有不足。请您针对以上抢救过程提出意见和建议,让我们共同为挽救急危重症患者生命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