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大约30%的人群存在睡眠障碍,而在中国,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睡眠问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研究表明,睡眠障碍不仅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还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抑郁症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更为值得警惕的是,睡眠异常往往是某些重大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
1、失眠反复发生
失眠是许多人常见的睡眠问题,尤其是在压力较大的环境下。然而,如果失眠的症状反复出现,且无法通过常规的改善措施(如调整生活习惯、放松心情)得到缓解,那么就需要引起重视。失眠可能是多种疾病的前兆,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症等。一项研究显示,长期的失眠不仅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还可能增加患上高血压、心脏病的风险。
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失眠伴随着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可能提示着严重的神经系统问题。如果失眠持续时间过长,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排查是否存在潜在的疾病。
2、频繁做恶梦
梦境是我们在睡眠中常常经历的现象,但频繁做恶梦尤其是惊恐、紧张等情绪波动较大的梦境,可能是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信号。恶梦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到睡眠质量,还可能与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相关。长期的恶梦可能导致睡眠断断续续,甚至引发失眠、抑郁等一系列问题。
如果做恶梦的频率过高,并伴随有明显的焦虑、情绪波动,可能是心理健康出了问题。特别是那些生活中长期承受巨大压力、情绪波动较大的人群,应及时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避免问题加重影响身心健康。
3、睡觉时呼吸暂停
打鼾是许多人都有的情况,但如果在睡眠过程中伴随有明显的呼吸暂停现象,那么就要引起重视。睡眠呼吸暂停症候群(SA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指的是在睡眠过程中出现反复的呼吸暂停,导致身体氧气供应不足,影响心脏和大脑的健康。该病症不仅会导致白天嗜睡、精神不振,还可能导致高血压、心脏病、脑卒中等严重健康问题。
有研究表明,睡眠呼吸暂停症候群是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尤其是中老年男性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家人有明显的呼吸暂停或呼吸不畅的情况,应尽早就医,进行专业检查,预防疾病进一步发展。
4、夜间多次起夜
夜间频繁起夜是很多中老年人常遇到的现象,通常与泌尿系统问题或心血管疾病相关。尤其是在糖尿病患者中,夜间频繁起夜可能是血糖波动引起的。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患者在夜间也容易出现频繁起夜的情况,这可能与体内液体代谢紊乱有关。
如果夜间起夜次数较多,且伴随有其他症状如胸闷、呼吸急促、脚肿等表现,可能暗示着心血管系统的健康问题。家人应注意观察,及时带患者到医院检查,尽早发现潜在的疾病。
睡眠异常的背后往往藏着潜在的健康问题,早期发现这些“红色信号”对于预防重大疾病至关重要。家人和朋友应该更加关注身边人的睡眠质量,帮助他们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适当减轻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同时,也应对那些出现频繁失眠、恶梦、呼吸暂停或夜间起夜的“红色信号”保持警觉,及时就医,避免问题恶化,影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