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的三天美国之行即将结束,此次“阿里旋风”席卷美国,政商各界高度瞩目,影响力堪比去年的纽交所IPO。回顾行程,马云在《华尔街日报》刊文,受邀出席纽约经济俱乐部并演讲,主题都是阿里巴巴的使命和美国战略。最后一站芝加哥,无论是会晤芝加哥市长及当地名流,还是与高通CEO一对一交流,话题也都围绕如何帮助美国中小企业进入中国。
纽约、芝加哥……面对现场提问,除了“正经生意”,马云美国之行还谈了什么?有什么观点值得一看?
一、 谈企业文化、年轻人、创新、管理
观点1: 我是一个“疯狂”的人,创业第一天就在讨论企业价值观
“相信年轻人就是相信未来。”过去数年,马云曾在各种场合不下百次提到“年轻人”。9日在纽约经济俱乐部的交流回答中,当一位美国企业家希望他“给一些创业建议,特别是怎样保持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时,马云再次提出这一观点,称“只有相信、培养、依赖年轻人,未来才有希望”。
马云回忆说,阿里巴巴自创办的第一天,就非常重视企业的价值观和使命。“人们觉得我是个疯狂的人,还只有18个人的时候,我们每天起床,就在讨论企业价值观、使命,等等,直到上床睡觉,我们依然在说这些。”而阿里巴巴从18人的小企业成长到了34000人,马云称,在此期间,他从GE、微软、IBM,还有沃尔玛这样的美国企业身上学到了很多,尤其是关于企业的价值观体系,愿景和使命。
“当我们招聘员工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告诉他们我们的愿景和使命,我们想帮助小企业,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如果你同意,就加入我们,不愿意,就离开。如果进来以后觉得不开心不满意,你仍然可以走。但你加入了我们队伍,就必须遵循我们共同的价值观。”
一个月前,我谈到企业员工总数的问题,我说,34000人已经足够多了,我们的目标是未来5年,也就是阿里巴巴达到1万亿美元交易额时,希望员工数不超过50000。更少的员工,意味着我们能够帮助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我们有越多的人,那么可能为别人创造的机会就越少——这是我的哲学。意外的是这件事后来造成当天阿里股价下降了大概4%,人们说,“啊太糟糕了,你冻结了员工总数,你们公司不行啊。”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种传统的想法和认识。我同时认为,我们不仅要保持自己的企业文化,还要取创造新的文化,未来10年、20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
我真的认为,我们不是融到了250亿美元,我们融到的是信任,是信用,还有来自美国的期待和希望。我们将更好地用这笔钱来帮助越来越多的小企业,不只是在中国。阿里巴巴创于中国,却为世界而生。这就是为什么阿里巴巴叫阿里巴巴,而不是其他你从没听过的汉字。你们或许不了解我们,我希望,短期而言,未来五到十年,阿里巴巴的员工继续辛勤快乐地工作,我们始终秉持顾客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的原则,因为为顾客和员工考虑得更多,股东自然也会收益更多。这是我们的哲学,我们尊重,我们感恩。
观点2:DT时代的企业文化传承,需要相信年轻人
让这么多人心怀同样的价值观,并不是容易的事。马云深知这一点,但他相信,通过相信、培养、依赖年轻人,企业的价值观可以得到很好的传承。
马云说,今天人类正在从信息时代转变到DT时代,IT是你自己更强大,DT是让别人更强大。所以,未来10年20年,阿里巴巴的文化是让别人、让顾客、让员工更强大。“每次我们招进新的年轻人,我们知道我们之前的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被稀释,但是我们同样知道,如果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年轻人,我们就能创造新的文化,适应30年后世界变化的文化。”
在全新的DT时代,怎样才能有更好的组织,更好的文化?马云的建议是,培训这些年轻人,依赖这些年轻人,确保这是他们年轻人的未来。“只有年轻人有希望,我们才有希望。”
就在一个月前,阿里巴巴完成企业传承,“70后”管理层全面接过集团日常管理权。目前阿里巴巴管理者有52%是80后的年轻人。在一封员工信中,马云这样写道,“这是年轻人的时代,我们永远相信年轻人会比我们更能开创未来,因为他们就是我们的未来。”
观点3: 年轻人是阿里的未来,期待他们替代我
在接受CNBC专访时,马云也谈到DT时代的企业应当相信年轻人。
“我认为年轻一代永远会比年长的一代更出色。无论你同意还是不同意。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父亲曾经担心过我的将来。现在,我似乎可以比他做得更好。”
“阿里巴巴已经将一线管理权全部移交70、80后,现在,我们还有3000位90后加入了公司,他们是公司的未来。假如我们公司的平均年龄是65岁,公司就会遇到很大的问题。”
“当你年轻的时候,你应该去寻找成功的途径,而我们这些人,应该做的,就是在年轻人犯错的时候去支持他们。”
尽管认为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马云相信,总有一天,年轻人会替代自己。“我对我的团队承诺,我会一直与他们一起工作,支持他们,确保他们足够强大,确保他们有一天可以说,马云,你该退休了。然后,我就可以离开。我将对此感到自豪。作为一名教师,你始终想让你的学生比你更好。我一直希望年轻人比我更优秀,我一直希望他们可以尽快地替代我,因为我已经50岁出头了。”
二、 谈美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
6月9日,在纽约经济俱乐部演讲后的交流问答中,一位企业家提问称,与阿里巴巴的巨大成功形成对比的是,很多美国投资者抱怨在中国市场很难取得成功。马云对此给出他的看法和建议。
观点1: 要始终有耐心,始终为未来计划
马云:首先,中国市场上有很多成功的美国公司。说到商业,你得始终有耐心,始终为未来计划。像Microsoft,IBM,oracle,Walmart等等,他们在中国特别成功,因为他们在那儿已经有10年、15年、20年。
如果你想征服中国市场,你想靠速度中国市场,你不会赢的。你得想未来十年、二十年内我能怎样让中国有所不同,我怎么做得更好,服务用户做得更好。曾经我们在中国战胜了eBay,别人以为我们是免费。不,我不认为免费是一种商业模式,但我们必须为客户培养起独特的核心价值,不断试错,我们才能生存下来。当然我们也知道,eBay输了可以回美国,我们输了无处可去。
观点2: 保持长远的眼光+改变自己,会有更多成功
马云:在美国商业和中国政府之间,现在的确还有一些问题,但中国企业在美国也是一样,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果你有耐心,如果你眼光长远,考虑未来十年二十年,犯足够多的错,改变自己,我打赌下一个10年、20年中国一定会出现更多成功的美国互联网公司。因为互联网的发展无法阻挡。
3、谈中美关系
每一个到美国访问、演讲的中国企业家,都免不了被问“怎么看待中美关系”,以健谈、坦率著称的马云更容易遇到这个问题。10日的专访中,CNBC主持人DavidFaber(大卫.法柏)问马云是否担忧中美关系。9日的纽约经济俱乐部交流问答中,也有美国企业家问到这一问题。
对此,马云表示,自己不是政治家,只是一个商人和企业家,但是相信互联网的存在,将帮助中美两国更加了解对方。
观点1: 互联网帮助中美双方了解彼此
马云说:“二十年前,在我来美国之前,我以为我已经很了解美国。但当我到这里的时候才发现,不!这并不像我从书里学到的那样。在座的朋友们,如果多次去中国,你们将知道中国也和你们想象的不一样。遗憾的是,我在美国看到那么多中国问题专家,他们可能每年只去一次中国或者一次都没有,但他们成为了‘专家’。”
他举例说,自己经常听到一些批评,特别是对中国政府的批评,对中国互联网发展环境的误解,而事实上,世界最大的十家互联网公司中,中国就有四家。如果中国的互联网真的受到那样的压制,不会有机会做到现在的地步。
马云认为,互联网的存在,可以帮助中美两国更加了解对方。“沟通,能让两个国家,两国的年轻人更好地相互理解、学习、欣赏,这些会使世界变得更好。”
观点2: 中美可以也需要为一些共同目标一起努力
无论是两个企业,还是两个国家,都必须学会合作,只有合作才有未来。“我不是政治家,我只是商人。我必须了解我的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尽管商场如战场,我从没想试图扼杀他们。战场上是别人死了,你赢;商场是别人死了,你也不一定赢。你得学会和竞争者合作,从竞争者身上学习,关注客户、关注年轻人、关注未来。这是我一直以来坚信的。政治……或许也是这样?”
马云向美国听众介绍了中国宗教和哲学中的“包容”。“我想问问在座的美国朋友,有多少人了解中国的宗教:佛家、道家还有儒家?西方的宗教是基督教:无论它是好是坏,你必须找到一个对手。中国的宗教,佛家,讲究人的内心,怎么了解内心自我,怎么使你的内心更能包容他人;道家,讲求如何天人合一;儒家,讲究你如何在社会上有规有矩的生存。所以在我们的哲学、文化里,不需要找一个对手,你的对手是你自己。如果中国能继续坚守我们自己的哲学,我认为我们根本不会有什么问题。”
他认为,今天的美国和中国为了一些目标必须共同努力,比如艾滋、癌症、贫穷、疾病、空气、气候变化等等。如果中美的大企业是这样的,那么小企业也会以之为榜样。
而合作的前提是,两个大国首先彼此尊重对方、感谢对方。“假如中美联合起来,懂得欣赏、感谢和帮助对方,很多事情都会发生变化。”
在接受CNBC专访时,马云表示对中美关系积极向上发展抱有信心。
观点3:帮助美国中小企业进入中国,对中美都意义重大
除了应对疾病、贫困、环境问题,还有一件事值得中美两国两手携手努力,那就是帮助美国中小企业进入中国。马云在接受CNBC专访时提出,帮助美国中小企业销售商品到中国,对中美都意义重大。
当前,中国中产阶级的数量几乎已经和美国人口一样多,十年后这个数量将达到5亿。下一个10年、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买家,而庞大的中产阶级对优质商品的渴求,正是美国中小企业的机会所在。
而对于中国来说,过去30年,中国一直是出口导向型经济,现在因为互联网,因为全球化趋势,中国必须改变。“下一个10年,中国应该学会进口,如果始终保持出口,如果都是工厂,可能会带来很多附属问题。”马云称,中国目前越来越关注空气、水、食品安全以及气候变化问题,这些问题的改善,将会帮助中国发展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