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充满了魅力与风险,自资本市场诞生以来人们不断地探索各种投资理念,试图找到战胜资本市场的法宝。但另一方面,尽管不同的投资理念可以相容共存,但确实有一些常识性的误区则几乎是各种投资理念均不认同的。甚至还有一些流行的似是而非的投资理念蒙蔽了投资者的视线,导致他们成为资本市场的牺牲品。《12大投资谎言》一书逐一分析了投资者在投资中常常陷入的十二个误区,作者杰克·J·小卡尔霍恩(Jack J·Calhoun Jr·)用朴实生动的语言分析了这些误区背后的故事,同时为方便投资者尽快步入正轨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作者还设计了走出误区的解决办法。这本书对于我国散户投资者实际投资可谓是一本轻松的、同时又具有实际价值的书籍。该书中文版由巴曙松研究员、刘孝红博士等翻译,由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以下为该书系列读书笔记第七篇,敬请品鉴。
“我没有考虑过卖掉我手头的股票。就好比你根本不会从一匹可能夺冠的马的背上下来一样。可我的马就这么猝死了!”
——安然公司(Enron)雇员,63岁,将其全部养老金资产投资于该公司股票
我又回想起我祖父的投资组合。
在那个年代,祖父是亚特兰大很有代表性的投资者,他的投资组合仅由四支股票组成:乔治亚信托公司(TrustCompanyofGeorgia,现已更名为太阳信托),可口可乐(Coca-Cola),达美航空(Delta),和美国通用配件公司(GenuineParts)。历经50多年他在这四支股票上积累了丰厚的头寸。祖父对这四家公司很有信心,他通过做礼拜、参加社会俱乐部活动等渠道认识了这四家公司的许多高管,向他们了解公司经营情况和发展规划。他对这四支股票很忠诚,从不在熊市时出售他的头寸,作为回报,股票的收益率也很好。
在20世纪中叶,也就是从大萧条到1987年股市大崩盘期间,上述投资策略非常管用。那时的信息传递速度比现在慢多了,市场的成交量也不大,你能够完全掌控自己的股票,这种感觉真是棒极了。
当你开始留意到手中某一只股票的不良征兆时,比方说,当你与这家公司的高管们一起打高尔夫球,发现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喝水并谈论他们的瑞士银行账户时,你就该知道他们的公司开始走下坡路了。不过,你有足够的时间来规避你的投资风险。只需像往常那样调整自己的头寸,重新投资于自己十分了解并且喜欢的公司即可。
大部分时候,只要你严格遵守了这一投资纪律你会确信自己买入并持有的是一些好公司的股票,经过一段时间后,它们就会为你带来巨大的财富增值,感觉就像购买了超级保值的国库券一样,它们缩水的可能性极小。
斗转星移,当今的股票市场与我祖父那个年代相比已大相径庭。
某种意义上来说,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的股市大崩盘事件标志简单投资理念时代的终结。那天,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单日跌幅高达到22%。大量个股跌幅高达50%甚至更多。最令人困惑的是,集体恐慌性抛售并非是由某个单一事件引起的。尽管那天的抛售原因来自海外市场,但美国本土的程式化交易(方式)大大加重了抛售压力。机构投资者设置电脑程序,当股票价格低于某一个特定的价格水平时,电脑会自动出售大量该种股票。当这种交易程序被执行时,又引发其它的程式化交易,因而在极短的时间内由一波很小的抛售行为引发了席卷全球资本市场的全球性恐慌。
尽管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标准普尔500指数又恢复到了崩盘前的水平,但对投资者来说,家喻户晓的“黑色星期一”敲响了警钟。信息技术已经开辟了一个新纪元,投资者心理上的两面性——恐惧与贪婪——史无前例地在每天的盘面上暴露无遗。如今,潘多拉的魔盒已经打开,计算机技术和自由流通的信息促使股市单日成交量大幅提高。
在随后的十年里,上市公司的经营环境变得异常残酷。分析师和股东特别痴迷于上涨的股价,而公司高管关注的是公司的业绩。这种错位导致分析师和股东对与他们有不同关注点的公司以及公司高管缺乏耐心。他们认为CEO的职责就如同国家橄榄球联盟(NFL)主教练的职责一样,赢球(让股价上涨),伙计们!否则就滚蛋!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墨守成规与始终如一不再有用武之地。投资者追涨杀跌的心态引发的结果是,对于未达到盈利预期的公司,其股票价格可能瞬间遭遇暴跌。公司存在长期问题的任何蛛丝马迹可能导致股价在短期内大幅缩水一半甚至更多。
总之,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选择投资一家上市公司需要将其生存和成长性视为同等重要的因素。在祖父那个年代所选择的超级蓝筹股并不比当今刚成立的小公司更具有抵御风险的能力。举一个形象的例子:在2000年3月7日,消费品行业巨头宝洁公司(Procter&Gamble)宣布公司的利润将低于分析师的预测。在当天收盘时,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受尊重的公司之一,宝洁公司的股价从88美元下降到55美元,仅一个交易日就缩水40%。而在随后的六周时间内股票价格共缩水了55%之多!
上述情形是宝洁公司股价在短期内的表现。近几年来,它的股价已经逐步恢复。但我敢打赌,对于那些将自己大部分养老金投资于宝洁公司股票的退休人员而言,这种影响并不是短期的。这就如同在你的退休金账户中,原有50万美元,第二天发现只有30万美元,而你原以为投资知名的大公司是一种很审慎的行为!这类情景经常发生在仅投资于个股的投资者身上,他们如同着了魔一样,提心吊胆地在半夜三点惊醒,脑海中疯狂地思考着一些可能即将发生的事情:
IBM在周二发布的业绩能够达到其盈利预期吗???
这听上去很荒谬,但我敢打赌,如果你的大部分资产都投资于IBM,你就不会认为这有什么不合理了。投资者对于股价变动的反应趋于敏感是近期才形成的,我的祖父和他的朋友们并不总是密切关注所持股票行情的实时波动,也不是紧跟短期利润状况的变化等。毫无疑问,他们都得经历一段时间之后才能作出判断,无论短期市场有多么的不稳定,他们都会鼓足勇气,对自己所购买的股票死守到底。他们从来不会有慌手慌脚、心惊胆跳的感觉。这种感觉折磨着当今的个股投资者,他们总是担心会有不好的情况出现,如账目作假、利润水平下滑、产品赔偿诉讼案件之类,这类消息将使公众抛售公司的股票。相比三四十年前,在如今动荡的股市中,表现好的投资者与表现差的投资者之间的收益差异更大。当前,如果投资于个股,即便是大盘蓝筹股,遭受重大损失的可能性也远远高于过去。
对于许多投资者而言,转变投资理念是很痛苦的,对于那些从祖辈继承下来的、通过低成本拥有大量股票头寸的家庭更是如此。我们经常试图说服他们出售高头寸的股票、缴纳资本所得税和利息税。许多在婴儿潮出生的人们对于这种想法感到羞愧。回想起在那个年代,多亏他们的父母严格遵守投资纪律,不管行情好坏都始终如一地持有着手上的蓝筹股,才积累起了可观的养老金。出售他们父母积攒的股票而后缴税的想法对于他们而言,简直是一种背叛。
20世纪90年代,在亚特兰大,作为一名投资顾问,我经常遭到手持大量可口可乐公司股票的投资者的质问。在亚特兰大的字典里,你如果要查找“圣牛”(sacredcow)一词,你将会发现一个可乐瓶的照片。可口可乐造就了亚特兰大,让亚特兰大成为地图上一个标志。它也成就了当地很多大富翁。它是世界上最具标志性的品牌,所以,想象一下在它的家乡,可口可乐意味着什么吧!它已融入到当地人的血液中。在亚特兰大,如果有人问你要一瓶可口可乐,而你却给了他一瓶百事可乐的话,我只能说你还不如戴上拳击手套给他一拳,或者(干脆)同他决斗。
需要指出的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可口可乐公司经历了一段风光的日子,它是世界上盈利能力最强的蓝筹公司。它的老板,罗伯特·顾祖塔(RobertoGoizueta),是当时最杰出的CEO之一,一个精明的斯文加利式的人物,经历了一连串艰难的市场环境,他最终引领这个软饮行业巨头步入经久不衰的繁荣期。截至1997年底,与此前任何一位CEO相比,顾祖塔(Goizueta)先生为可口可乐公司的投资者创造了无可比拟的财富,使可口可乐公司股票的总回报率超过7100%。这意味着在1981年投资于可口可乐公司股票的10万美元——当时不少亚特兰大市民都拿得出这笔钱——到1997年底,包括股息再投资在内,财富增值高达710万美元。
试想,在那个年代,当我告诉人们集中投资于某只个股,即使是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也仍然会承担巨大的风险,他们应该考虑减少股票的头寸和缴纳资本利得税并多样化投资时,他们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可以说,在当时建议集中投资于某支个股的投资者采取多样化的投资来规避意想不到的风险的念头是非常大胆的。在会上提出这种建议之前我得充分做好接受大家批判的心理准备。当时人们脸上那十足厌恶的表情让我我至今仍难以忘怀。
多样化?减持父亲的可口可乐股票?你疯了吗???
毫无疑问,这看上去很疯狂。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1997年9月,顾祖塔(Goizueta)先生被诊断出肺癌晚期,六个月后就去世了。全球最优秀的CEO离去了,在亚特兰大市中心北大街的可口可乐公司,人们明显地感觉到公司灵魂人物的缺失。在前100年时间里公司仅更换了四任CEO,而在顾祖塔(Goizueta)先生辞世后的10年时间里,公司就更换了三任CEO。从产品安全、新产品研发到装瓶生产线的攻关等一系列问题拖累着公司的发展。曾经如日中天的可口可乐公司逐渐走向衰落。
从1998年1月1日到2005年12月31日的七年时间里,可口可乐公司的股价累积跌幅高达31%,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了45%。
对于那些将数百万资产投资于可口可乐公司股票的股东来说,这种损失即使可以忍受,个中滋味想必也不好受。而对于从祖辈那里继承部分原始股票、分红纳税过的股东而言,这是一笔更大的损失。这类投资者可能无法承受市值缩水三分之一,也无法面对假若进行多样化投资自己的财富肯定会增值的事实。回想起1998年公司的一个潜在的客户与我聊天的情形:他告诉我他的操作计划,即当可口可乐公司的股价回升至每股80美元时,他就清空账户中所有的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然而,十年过去了,他仍在等待这个时刻的到来。
仔细想想,在某种程度上,可口可乐公司的股东还算是幸运的。在那个年代,有一批投资者都倾家荡产了,像达美航空(Delta)的股东们。与许多其他的航空公司一样,根据破产法第11章达美航空公司(Delta)于2006年倒闭了,公司的股票变得一文不值。我猜想,如果可能的话,这些投资者一定很乐意回到2000年,在那个时点“愚蠢”地出售自己的股票,缴纳20%之多的资本利得税,然后进行多样化投资。在数十年以前,对于达美航空公司(Delta)来说,破产根本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当时每桶油价在25美元左右徘徊,而且恐怖袭击根本不可能在美国发生。对于一个航空业巨头,谁又能料到市场环境变化如此之快,致使它一败涂地呢?
这当然不是媒体的责任。正如我们在第6章(谎言6)中讨论的,当谈到投资时,媒体更乐于当事后诸葛亮。记者永远是在追寻引人注目的爆料,热门的企业总是很容易被媒体发掘出可爆料的内容。
看看《财富》杂志(Fortunemagazine)评出来的年度“最受推崇的公司”的名单。这是一份经全美成千上万的企业高管投票筛选出来、在万众瞩目中出炉的名单。我对这份名单本身并无任何异议。毕竟,看看在如今商界,究竟谁是众多优秀企业中的龙头老大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但当这种排名司空见惯时,我就担心记者把商业成就当作投资建议提供给大家了。
比如说,看看1998年《财富》杂志(Fortunemagazine)评选出来的“最受推崇的公司”:
通用电器(GeneralElectric);可口可乐(Coca-Cola);微软(Microsoft);英特尔(Intel);惠普(HewlettPackard);西南航空(SouthwestAirlines);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Hathaway);迪士尼(Disney);强生(Johnson&Johnson);默克(Merck)。
在财富杂志(Fortunemagazine)上,在刊登有上述名单的文章中我摘录出来以下一段话:
投资顾问常说,千万不要集中投资于某一支股票。这是很明智的建议,但如果你所钟情的股票是全美最受推崇的公司的股票,那可就另当别论了。如果你有眼光,投资于这十家公司,那么你就相当于有一份充分多样化的投资组合了。你的投资组合将涵盖交通运输业、金融、消费品、资本品、健康医疗、信息技术、娱乐等等行业,产品类别包括饮料、制鞋、办公软件、影视、医药、芯片、硬件、香皂、糖果和牙线等。生产这些种类产品的公司中,全美最受推崇的十大公司代表了美国的整体经济。它们在信誉方面强于全美其他公司,在业绩表现方面也遥遥领先。
如果十年前,你投资10000美元于标准普尔500指数,并且将所得红利进行再投资,每年大约获得17.92%的收益率,到今天市值大约为51964美元;然而,如果对于这十家公司的投资组合,等权重地各投资1000美元,到今天你的财富大约是投资于标准普尔500指数的三倍多,投资组合的市值达146419美元。
你可能会很惊讶,1998年春刊登的那篇文章中提到的十大公司每年的收益率竟高达30.87%。当考虑到这天文数字般的年收益率和拥有当今世界上最大最优秀公司股票的虚荣心时,谁又能够抵挡住诱惑不去购买这十家公司的股票并轻松持有,期待着自己的财富每两年半翻一番呢?
然而,这种投资策略并不奏效,看看这十家公司从1998年5月到2008年5月间每年的年投资收益率(红利再投资):
在这十支股票当中,有三支股票的年收益率为负,有两支股票的收益率大致与货币市场的收益率持平,只有强生和惠普(J&JandHP)的收益率接近它们历史上的长期水平。从1998年到2008年,若某个资产组合等权重地投资于这十家大公司,那么其年收益率也只有4.31%,而并不像那篇文章的读者所期待的那样,资产收益率维持两位数的超速增长。
那篇文章的作者认为那十家公司的股票组合是一个充分多样化的组合,这种说法是一个十足的谎言。他的逻辑是,这十家公司生产产品涵盖很多门类,其股票组合就是一个好的多样化投资。但是从专业角度来看,这位作者缺乏对投资多样化的基本理解:只有十只股票,无论它们差异性有多大,由它们构成的投资组合的多样化都是不完全的。因为你仍然承担着与这几家公司各自命运息息相关的非系统性风险,它们并没有被分散掉。
比如说,在这份名单的后三位公司中,可口可乐公司优秀的CEO顾祖塔(Goizueta)先生的去世,默克(Merck)公司产品的一连串失败和债务诉讼案件,迪士尼(Disney)公司的迈克尔·艾斯纳(MichaelEisner)先生,一位很强权、很有活力的CEO因经营不善被股东罢免,这些事件都与股市的整体运行无关,但却会让股东损失惨重。
我们发现:在当今,无论一个公司过去的业绩表现多么优秀,无论公司的CEO在福布斯杂志(Forbes)封面上出现过多少次,无论股票经纪人告诉你某支股票有多大的上升空间,这些都不足为信。如果碰巧选错了股票,你就可能会遭受巨大的损失。简言之,股票的风险不在于买后是否能上涨,而在于买后是否下跌。世通(WorldCom)、达美航空(Delta)、Pets.com、敏锐德集团(Myriad)等许多公司的投资者都可以作证。并且,有些股票并不是跌过一段时间后情况就会好转。这样,投资者的“买入并持有”策略最终可能会变成“买入并套牢”。
令人欣慰的是,上述情形很容易避免。投资者只要采取充分多样化的投资策略,就大可不必因为某支股票表现不佳而睡不好觉了,因为他们已将资产投资于全球成百上千支股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投资股票是一件好事情,但集中投资于某支个股就不是很好了。在这一点上,当今的股票市场和“适者生存”的自然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谎言7:集中投资于好公司
症状:在20世纪大部分时候,投资于一些效益好的大公司并让资产随时间增值是一个十分谨慎可行的投资策略。但当前的资本市场是一个个股波动更加剧烈的市场,即便是效益好的公司也可能会遭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使其股价在短短数周之内缩水一半甚至更多。
处方:你应该通过持有不同的股票来分散风险。在当今的股市,好的投资不在于所持股票能否上涨,而在于它是否会下跌。集中投资于少许股票所带来的在短时间内资产损失过半的风险极大,投资者并不值得去冒这个风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