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乐视奇虎,围绕手机、背后的用户及移动互联网大好江山,陷入了一场奇怪而激烈的三角战中,其本质是围绕移动互联网的三种可能路线的角逐,最终胜负点,将存在于这样一种可能性中:建立独特、不可替代、必要的用户价值,发展足够规模的用户,然后运营他们。
在今年年初时,尹生曾写过一篇题为《小米与反小米者的决战之年》的专栏文章,其中的主要观点是,无论对小米还是反小米者,2015年都会是决定胜负的一年,依据是:
如果延续之前的发展态势,2015年结束时小米的独立用户将可望达到两亿,那样一来每年来自应用与服务的收入将占到全部收入的5%以上,届时,小米即便硬件不赚钱,仍然可以通过应用与服务维持盈亏平衡,这将提高那些试图通过价格战来与小米竞争的对手的难度。
相反,如果小米不能争取到足够的独立用户,并发展出价格与性价比以外的用户价值,比如差异化的独家服务,或更高的品牌价值认同,那么,一直备受推崇的小米模式也可能遭遇挑战。
根据IDC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其中小米为1350万部,同比增长42.3%,出货量和增长百分比都低于苹果,略高于华为。这对小米和其对手而言,都不是好消息,在之前关于其独立用户量和应用与服务收入的预测中,我预期其2015年的营收增长达到60%以上。
而竞争情况却变得更糟:视频网站乐视不惜以公布BOM(物料清单)成本的方式,来向包括小米在内的在位者挑战,而在向移动转型方面遭遇挑战、试图通过手机背水一战的奇虎360,更是将价格战烧到了399/499档位,而引领定价过去一直是小米的拿手戏。
三家公司陷入了一种奇怪而激烈的三角战关系中,但在本质上,三家公司代表的是通往移动互联网的其中三种不同路线:
内容模式:这是乐视的模式,首先在视频内容上建立相对优势和用户规模,然后向终端延伸,以终端固化用户,增加内容价值,或通过类似运营商的预缴话费送手机模式,来锁定内容收入。问题是,除非你的内容是独家、不可替代、必要的,否则你无法要求用户自然而然将对你的喜爱延伸到硬件,何况,视频网站的用户忠诚度通常似乎都很低。
终端模式:这是小米的模式,利用智能手机和其他智能终端爆发式增长的机会,首先成为一家规模化的硬件公司,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用户,通过应用和服务经营用户。显然,乐视和奇虎都错过了行业爆发式增长阶段的机会。
但问题是,即便你掌握了屏幕,也无法限制用户使用什么不使用什么,而且在整个安卓系统中,很难建立应用的独有地位,即便苹果现在也无法做到这点,因此,小米才要和美的等各种终端公司以及服务提供商建立这样那样的合作,目的大概是要使小米手机成为各种终端的控制中心,以及向用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流量模式:作为一家在PC时代占有重要地位的互联网公司,奇虎拥有海量用户,他们会变成奇虎手机的用户吗?不如说这些用户在很大程度上是提供了一个廉价可控的广告渠道,其原有的服务本身并不足以转化为手机屏幕上吸引用户的资源,也就很难建立起一种交叉补贴的模式,来补贴在价格战上的投入。
除非奇虎能通过产品设计上的创新,来从根本上降低产品的成本,从而使产品本身成为一种赚钱的生意。但这大概不会成为奇虎的目标,它真正寄望的,应该是通过掌握足够多的手机屏幕,来扭转其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被动局面,不过这样一来,即便最后成功它也将面临小米和乐视同样的问题:你可能无法通过控制屏幕来控制用户行为,当用户转向别的品牌手机时,他/她也将结束与你的关系。
但可以肯定的是,奇虎的价格攻势必然会对中国所有智能手机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可能的盈利模式产生重大的影响。回到手机行业本身,这个领域发生的盛极而衰的故事,让人足以对其中的公司地位的脆弱性产生担忧,一家公司很容易被兴奋过后的冷漠或新的热点所击倒,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等,都曾经是或正在成为这种现象的受害者。
最终,米乐虎三角战的胜负点,将存在于这样一种可能性中:建立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必要的用户价值,发展足够规模的用户,然后运营他们,二者缺一不可,或者说二位一体,这将让赢家在硬件市场趋于饱和时,继续创造价值,而这正是互联网的秘密——通过不停地、持续的用户运营创造价值。
就目前的阶段来看,小米整体上仍然处于相对更有利的地位:在智能手机爆发式增长的时候,它抓住了机会。
若想阅读更多尹生的互联网相关领域的价值研究文章,请订阅尹生的微信公号价值线(jia-zhi-xian),或前往尹生的福布斯中文网专栏和百度百家专栏。若需转载,请署名并注明出自价值线。但申明:尹生的所有文章仅做一般性探讨,不作为投资决策之依据,股市有风险,请慎重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