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范长龙访问美国,参观波音公司位于西雅图的1家工厂、3处美军基地以及“里根”号核动力航母。范长龙11日在五角大楼与卡特举行会晤。
范长龙指出,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南海问题只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插曲,美中双方应登高望远,关注更 多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
卡特表示了南海问题不是美中之间的问题,美方对南海主权争议不持立场,希望有关各方通过谈判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有关问题。此外,美方还将再次邀请中方参加环太军演。
而在此前,美国高官多次在南海问题上无理指责中国,批评中国南海的行动挑战“航行自由”,并扬言增兵驻守亚太。美军舰机还轮番接近南沙岛礁,五角大楼更是抛出“军机和舰艇下一步可能进入中国南海扩建岛礁12海里范围之内”的挑衅性话语。那么华盛顿对北京的态度缘何出现180度的大转弯呢?
纵观此次中美军方高层会晤的前后过程,既有中美会晤前的博弈,又有双方打破惯例展现的诚意;既有美国媒体恶意炒作“拦截”事件不和谐音,又有双方海空军事准则协议的达成。
可以看出,固有的成见与戒心并未阻挡双方军事交流合作的推进。随着中美高层的互动,双方关系的未来走向或将更加清晰。
中美军方高层会晤的收益是多层面的。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也是最为复杂的双边关系。
由于中美战略互信的缺失,双方都习惯从“最坏的角度”思考问题,台湾、西藏、汇率等老的矛盾还没有解决,海权、太空、网络空间等领域又出现新的摩擦,日本、菲律宾第三方欲借中美矛盾为己谋利的趋势还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中美开展更加有效的战略沟通十分必要。
中国认为自己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举动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朴素愿望,既合理又合法;而美国认为自己离岸平衡的手腕维护了东亚地区多年的和平稳定。
中国的维权行动“威胁”了美国精心维持的均势,美国的制衡行动危害了中国矢志维护的权益,双方的诉求南辕北辙,难以对接的话,其结果只能是美国制衡力越大,中国的反作用力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中美高层积极的军事交流,在政治上能够提高双方的互相,缓解地区紧张局势下的摩擦;另一方面有利于避免第三方误判中美关系,作出进一步破坏地区安全稳定的举动。
近年美国以“航行自由和航行安全”频频在南海问题上向中国发难。但事实上,南海“航行自由和安全”从来就没有问题。 如果美国进一步采取军事行动,而又未能震慑住中国,其必面临艰难选择;退让,令自己对于该地区的朋友和盟友的公信力受损抑或是令事态再次升级,面临被拖入与中国公开冲突的风险。
一旦中美在南海进入军事对峙阶段,美国的质量优势也将被中国的数量优势和地理优势抵消掉。双方的决心和意志也将发生对决,整个地区必将大乱。届时,没有一家会是赢家,包括美国,也包括那些起哄和看热闹的国家。显然,无论是美国,抑或是中国都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
中美业已积累了大量管控危机的渠道和经验,两国已建有90多个对话协商机制,有效降低了发生摩擦的几率。
美国官员频频发布针对中国的挑衅言论,甚至不惜以武力相威胁更像是打一场舆论战与心理战。舆论战的目的无非是为美加速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服务,为其名正言顺介入南海事务找到好的“遮羞布”;而心理战则是美方妄想通过武力恫吓、让中国放弃自己的正当的权力,这只会更加激起中国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坚强决心。
当前,美国媒体和政界层出不穷的杂音与中美双方积极寻求合作的姿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一差异凸显了美国国内对中国的偏见和敌意短时间内难以出现根本性逆转,但不可否认的是,中美关系历来都是在分歧中进行调整和相互适应的,中美之间的合作远远大于分歧,双方要维护和拓展的共同利益也远远超过分歧。 一旦有出现重大偏差的可能性,双方会通过积累起来的机制进行交流、沟通,共同规避爆发冲突与对抗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