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的商业模式以及优质的客户体验,让Uber迅速成为闻名世界的巨头但这位新贵入华的过程中却显得步履维艰
美国叫车应用Uber国际化之路一直挺顺利的,融资也挺顺利的,他们现在很有钱,最新总融资金额达到100亿美元,创下美国非上市高科技公司的融资纪录。全新的商业模式,以及优质的客户体验,让Uber迅速成为闻名世界的巨头,但这位新贵入华的过程中却显得步履维艰,在摆平了支付、地图、政策上的麻烦之后,Uber终于如愿成为继滴滴、快的之后的又一个巨型叫车应用平台,而且入乡随俗地玩起了烧钱大战,本想作为红包来提高人气,却没承想让“刷单”搞得晕头转向,如果说司机们骗钱还不算伤筋动骨,但中国人性的弱点倒逼Uber模式的改变,则实在是一件憋屈的事儿,更何况,地头蛇下作的营销竞争,也开始让Uber感到迷惑,是坚守自我还是向人性低头,他们值得思考。
现在,Uber最头疼的无疑是刷单问题,为了骗取额外奖励,司机们常常相互叫车,而且形成了稳定的产业链,有些人甚至足不出户就能赚到奖励,总结下来,目前Uber刷单共有四种模式,最简单的方式是在两个熟人之间完成,因Uber采用派单制,消费者叫车之后,系统会自动将需求发送给最近的司机,这样当两个司机FacetoFace时会非常容易拿到对方的订单;第二种方式类似“刷单工作室”模式,车主在社交网站上告诉自己的位置,然后,刷单工作室的人就安排就近人员进行刷单,奖励则由车主和工作室的人私下均分;另外的方式,无非就是司机拥有两部以上的手机,或者利用GPS路径模拟定位仪器来创造一种“接单”情景…据非权威数据统计,Uber每天的接单量为100万,但有40%的订单是刷出来的,看上去颇有点虚假繁荣的意思,好在,纵然是弄了一堆虚假订单,但uber也是实实在在地提高了知名度,并让数以千万计的中国手机安装上了uber的叫车应用,唯一让这位国际巨头纠结的是,他们是否要改变自己的模式来对抗中国的妖孽司机呢?
你被耍了,补贴背后的投资逻辑
自2014年春天开始,中国的出租车司机、专车司机,乃至黑车司机就感觉天上总在掉馅饼,毕竟,滴滴、快的、Uber补贴出来的是真金白银,而不是什么购物券或者会员积分,遥记得滴滴、快的的补贴大战,司机受惠的同时,消费者也跟着受益,特别是对于那些“晚上10点也要等最后一班公交车”的屌丝们,最高13元的补贴力度简直让人疯狂。现在,Uber向司机提供了更高额的补贴,首批烧钱规模达到10亿元,据说Uber很有钱,中国司机就想知道他们到底多有钱,于是开启了工作狂模式,辅以刷单手段。按照Uber的政策,早上7点到10点,晚上18点到23点,Uber会给司机补贴1.5倍至2.5倍,即乘客付了100元车费,Uber会再支付给司机150到250的费用,而只要司机单周做满要求的总单数,Uber还会给予额外的奖励,事实证明,这种方式能让大量兼职uber的司机开始不屑于自己的全职工作,甚至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事实上,任何的补贴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而巨头们的投资逻辑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即便是大家都能明白,也会因禁不住诱惑,而成为他们的扩张工具,正如中国股市里的散户,他们都明白股市的逻辑,但很多人仍然禁不住诱惑入市,且坚信不会接盘,可如你所见,连续两周A股暴跌,散户如绵阳一样让人套牢。打车软件的补贴虽然没有中国股市这么赤裸裸,但细细想来也总一种“靠补贴把你套牢”的感觉,你知道,你被耍了吗?
司机和消费者常常认为腾讯、阿里、Uber像三个傻逼一样,动辄烧掉十几亿的真金,但真正的事实是,马云、马化腾们从来不会做赔本买卖。其实,我们可以回想一下,烧钱大战之前,消费者很难有欲望去在手机上安装一个叫车应用,毕竟,要绑定支付宝、输入冗长的身份证号,内存小的还要删掉些app,而当补贴来袭之时,普通用户就再也不嫌烦了,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安装了几款叫车应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大家的移动支付习惯就培养出来了,而且能潜意识中认为“这种支付方式”是安全的,事实上,烧钱大战初期,司机们总会实时提取补贴到银行卡,而两周以后,他们三天提取一次,现在,他们已经懒得提取了,甚至还有些司机把补贴之外的钱存到打车软件里。乍看上去,这些钱还是司机们的,但它们一旦被存入打车软件里,就会成为腾讯、阿里们可挪用的资金,事实上,对于这些巨头来讲,关键是有钱可用,而不用纠结这钱到底挂到谁的名字下,也就是说,烧钱大战的本质是:推广了品牌知名度,培养了消费者移动支付习惯,而且大部分的补贴依旧是巨头们的流动资金,这其实是一种推陈出新的营销手段,比起跑到央视做一些广告要高明地多。
再回头看看,烧钱大战里的司机和消费者们,每天一副狰狞的表情,司机们在路上一面开车,一面盯着手机,一面还要分辨最赚钱的订单并抢下它们,车里的收音机和MP3自烧钱大战开始之后,就再也没有响过,至于,传说中北京的哥京片子也渐渐少了很多;普通消费者则死死盯住任何出行的机会,倘若没有花掉手机里的两笔补贴,就好像吃了大亏一样。在那段焦躁的日子里,司机和消费者都失去了往日乘车的乐趣,转而把自己蜷缩在“补贴”的世界中,直到崩溃。幸亏补贴大战这种事儿,不具有连续性,否则,中国的车祸率肯定会直线上升,而老百姓的戾气也会因争抢补贴日益加重。
强龙Uber,难压地头蛇?
“强龙不压地头蛇”的逻辑在中国互联网世界被演绎地淋漓尽致,强大如Google,Facebook也没能如愿本土化,而新贵uber要想真正占领中国市场还有很多功课要做。除了司机刷单之外,Uber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麻烦和噩梦,也更深层次地感受着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人性劣根。
前不久,神州租车发布了一组海报,吴秀波、海清等娱乐大牌赫然举着“BeatU”的标语,控诉黑车里的无良司机,稍微懂点英语的人都知道,神州是冲着uber去的,海报用词之犀利,简直可参评诺贝尔文学奖了,其中,吴秀波的海报上还出现了错别字,更是给这一组海报增添了些许传奇性。我们在调侃神州租车的海报之时,也不免回想起中国互联网上那些令人捧腹的论战,我们的高端论坛上,从来没有因哪个技术问题而争论地不可开交,中国人费尽心思地撕逼大战几乎全部来源于利益之争,从PPS和PPTV的视频大战,再到电商们零元购物,猫狗大战,再到闻名全球,历时四年之久的3Q大战,巨头们玩到精神崩溃之后,又得到了什么呢?这次神州海报创意新颖,但又有什么实际性的作用呢?事实上,只要uber继续烧钱,就不会有人阻挡其在中国扩张的脚步,海报不行,海清也不行。这种无意义的论战之所以该控诉,正因为它会给整个业界造成不良影响,从而让竞争的方向跑遍,当人们都沉浸在论坛口水战时,谁还会有心思去创新、优化客户体验呢?
此外,关于Uber专车还是Uber黑车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纵然中央有文件要支持新兴的商业模式,给普通百姓提供乘车便利,但为了守住自己可怜的利益,一些出租车公司公然叫嚣,阻挠专车的发展,甚至采取罢工、围攻等恶性手段,而他们最大的借口就是法律规定,没有获得运营资格的车辆均属于黑车。事实上,笔者无权质疑法律,但坦白讲,Uber创造的这种商业模式,于城市长远的发展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随着汽车价格下降,越来越多的私家车出现在城市中心,大家买好了车,买好了并不迫切需要的车,然后开出来堵在一起,而后相处吸着汽车尾气,直到PM2.5吞噬整个城市。而Uber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分享经济,让那些空闲的座位找到利用价值,让每一位私家车主成为专车司机,从而降低城市汽车整体的保有量,缓解交通压力。至于说,黑车司机的道德问题,则来源于人性本身,并不能说是因为他当了司机,所以才变得好色。
面对先进的商业模式,中国人总是肆无忌惮地拷贝,而一旦其威胁到自己利益就会不遗余力地破坏之,没有人去思考,这样的模式之于城市,之于国家,之于整个社会是好是坏,大家只担心自己的荷包是否充盈,每天只是守着自己的小家,殊不知,没有整个城市的发展,又何来幸福的小家庭,你真的愿意每天看着灰蒙蒙的天空发呆吗?(科技新发现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