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炙手可热的公司,为什么突然急眉火眼地到处兜售融资呢?其中必有蹊跷。
这两天,Uber全球和Uber中国融资的消息真真假假,让各路媒体、自媒体、投资圈传来传去,其中哪些是假戏,哪些是真相,听我一一道来。
【融资困难,借平安骗散户】
先是有媒体拿到了一份Uber全球向中国散户投资人兜售F轮融资的文件,文件中称Uber全球计划在一年内上市,按照协议的约定将本次认购的优先股转换成投资标的ClassA的普通股股份,锁定期结束之后,在美股二级市场减持出售。同时,文件中称,国内外多家知名机构参与本次F轮融资,包括美国JPMoorgan、高瓴资本、欧洲Bertelsmann、中国投资公司,以及中国平安。(见下图)
这个事情让很多人纳闷,毕竟平安可是刚刚投了uber的竞争对手滴滴的,怎么会又投了uber呢?而且这么牛的公司,按道理应该别人抢着投才对,怎么能和不入流的小公司一样搞众筹呢?搞众筹也行,怎么能才区区100万的门槛呢?
没成想的是,事情很快有了反转。昨日晚间,平安对外表态否认了这一说法,称该传闻纯属谣传,和事实不符。
Uber全球,曾经多么炙手可热的公司,怎么会把融资兜售到散户手里?这是得有多么急迫地需要大笔融资啊?为了获得中国小散的信任,竟然搬出来中投和平安。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先把uber全球放一边,再来看一份Uber中国通过中介的销售文件,这家位于深圳的中介机构,正在向中国国内散户投资人兜售Uber中国,金额为1亿美元,项目销售截至到7月31日。其中写到:“融资份额1亿美元,机构管理费用5%,收益分成15%,退出方式为香港或者上海挂牌上市”。
咦,堂堂的uber中国怎么也在搞众筹,吸引小散呢?
【融资遇到麻烦】
按理说,一家炙手可热的牛逼移动互联网公司,又在台风口上,融资还不是“soeasy”,那些投资机构挤破脑袋也得钻进去占个坑啊,就像前几天滴滴的超额融资一样,本来想融15亿美金,可是太抢手,无奈增加到20亿美金。那么,Uber怎么就沦落到需要中介们像是都收理财产品一样的出去扫街了呢?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此前关于Uber中国融资不顺利的传言。
媒体报道,一位和Uber中国接触过的投资人听闻这一消息表示震惊,其表示这意味着Uber中国的融资遇到了大问题。而几个圈子里的朋友也认为,很少有企业,尤其是受追捧的企业采取此类方式来“曲线”融资,“你见过阿里巴巴、百度这么做么?难道你觉得小米会把股份众筹么?”此种方式一般只有在市场不好,或者融资出现重大问题的时候才会被迫采用。
据介绍,这种向国内人群销售股权类产品的方式,实际就是以客户为有限合伙人(LP),中介机构及背后的金融机构为普通合伙人(GP),和几年前创业板Pre-IPO投机浪潮中一些国内的PE机构火线入股的做法如出一辙。在这样的模式中,中介机构和背后的金融机构包装了诱人的概念和条款,激发了对行业和风险认知不足的零售客户的认购热情,然后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而且零售客户投资后并不直接持有Uber中国股份,而是背后金融机构身份代持,权益完全无法得到保障,等等,这些风险也往往是零售客户不得而知的。
比如就拿uber全球的这份文件说,如果小散们冲着平安去买了这个产品,最后亏损了,难道去找平安么?
【走投无路:融资条件大机构和小散区别对待】
有投资圈的朋友透露说,uber中国启动融资快一个月了,但是进展一直不顺利,很多大的机构聊过后都没投,至于原因,主要就是很多投资人觉得70亿的估值相对很贵,而且对其疯狂补贴烧钱的事情比较担心,担心最后钱烧完了没结果。
投行朋友说,为了能尽快拉拢到大机构投资者,Uber想出了一个新招,那就是对待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中国投资人,给出的条款不一样。
据称,对于大的投资人,Uber给出了12%年回报率的保底条件,这几乎意味着,对大机构来说这是稳赚不赔的好事情,“赚钱归你,亏损我来”,如果最后Uber亏损了,Uber全球要给投资UberChina的机构投资人买单,按年补足其12%的回报。
当然,这种保底条件只针对大机构,而小的投资人就没有这样的条件。至于向国内散户兜售的产品,那更是没有条件可谈。
给大机构开出前所未有的融资条件,主要是由于Uber中国最近两个月的业绩下滑明显,为了掩盖这一事实,Uber非常急迫地需要让投资人基于5月份的运营数据马上承诺,然后希望借大机构的名字,进一步撬动小机构和散户加入投资阵营,从而最终完成融资。
那么,Uber为何采取这种方式融资呢?
【无奈:一边亏损,一边高估值,无法平衡】
Uber预计2015年在中国的总GMV约为10亿美金,这一数字仅为滴滴快的今年120亿GMV的不到1/10。在GMV这一重要业务指标明显少于竞争对手的前提下,Uber中国给自身的估值似乎太高了点,或者说“性价比很低”,投资者自然兴趣不大。
而业务数据显示,Uber最近两个月订单量不增反减,7月上半月的数据和5月上半月相比完全没有增长。这主要是因为为了打击国内极其疯狂的刷单,Uber被迫调整了派单机制以及降低了补贴,这一下刷单的司机少了,消费者也难打到车了。如果UberChina再不能完成融资,就要向投资人公布6-7月份的运营数据,而这么差的运营数据公布出来后,投资人肯定更不敢投了。
关于刷单问题,我多说几句,此前有媒体爆料称,Uber在华每日订单中有30%-40%是刷单,每天Uber在中国光被刷走的金额都超过数千万元。我知道的情况是,成都、杭州、广州(对,uber中国业绩好的城市)刷单比例可能都超过50%,每个月uber中国被刷走的钱以10亿计。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与电商刷单创造虚假繁荣一样,Uber被大量刷单某种程度上使其在中国的经营数字更好看,有助于提高融资时的估值;但另一方面则是,Uber为此付出了高昂的真金白银。”
迈博瑞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MarkNatkin表示:尽管使用Uber这样的国际品牌意味着会收获优良的品质和服务,但中国人还是倾向于使用本土品牌。Uber既要用丰厚的奖励吸引司机,又要严格治理造假行为,为了追赶中国市场领军者滴滴快的,Uber必须平衡这两种做法。
一个有趣的事情是,从昨天开始,有很多Uber的司机反映,原先因为刷单被Uber冻结的帐号又被批量解封了,他们又可以愉快的刷单了。其中深意,不言自明。
【3年烧钱200亿,盈利无望,找中国投资人当炮灰?】
下面这组数据,能够说明Uber到底缺钱到了什么程度,也好理解为什么这么急眉火眼地大笔融资了。
投资圈子消息显示,Uber中国过去两个月补贴司机和乘客的总金额就超过4亿美金。根据Uber给部分投资人的资料,Uber内部预测:2015-2017年在中国要烧30亿美金,2015年亏损11个亿,2016年和2017年,每年亏损9亿左右,2018年盈利只有1亿美金。(见下图)
这样的业绩,根本就不满足任何上市后投资者退出的要求。投资人普遍认为,这一亏损金额前所未有,可以称得上是史上最快最多亏损企业了,在财富杂志中国企业500强“亏损榜”中,排名第一的中国铝业也不过才亏损162.17亿元而已,即便是京东在上市前的5年的累计亏损也不过才35亿人民币(但至少它的GMV相对天猫还是能看的,而且也是比较实在的)。
Uber说要在中国投资10亿美金,但是按照他现在烧钱补贴亏损的速度(每天100万单算,每单补贴50-60元,每月保守估计就要补贴15亿人民币),这10亿美金连半年都不够烧的。那么然后呢?难道uber继续拿钱来弥补这个史上最大亏损企业的无底洞么?
这里多说一句,笔者在和别人讨论uber中国狂补贴的时候,有的人认为补贴到最后,如果停掉补贴,uber能留下来消费者,那么这种阶段性重度补贴也没啥。但笔者认为,这说的是这家公司属于市场第一而且竞争有其他门槛存在的情况,但在国内而言,如果uber中国停掉补贴,绝大部分司机和用户都会跑到滴滴或者神州那里去的,而且是毫无疑问的。所以uber中国陷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怪圈,补贴,亏损刷单流血殆尽,不补贴,一下子就没人用了。
还有一个重要信息是,Uber中国在一份中介机构向国内散户投资人推荐的文件中写明Uber中国能先于Uber全球上市。
【Uber中国上市构想存在诸多难点】
事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吴飞表示,Uber关于在中国内地或香港上市构想具有很大的创意,但在目前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法律框架下几无可能。原因有三:
从上市条件上看,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主板市场均有持续盈利的要求,Uber中国无法满足持续盈利的要求。
Uber中国其实际控制人将面临身份不明的问题、其管理层独立性问题、其法人治理独立问题,均可能存在严重障碍。这在中国上市条件中可能构成实质性障碍。
关于使用VIE架构问题,尽管中国有可能逐步开放VIE结构,为互联网公司放开上市的先例,但这种完全由国外公司、国外资本主导的公司并不在中国希望鼓励的互联网公司之列。从实践上来看,这种国外公司在中国建立子公司、分公司的方式,从未有过在中国地区上市的先例。
就算是真到了上市那一天,大机构有保底,可以让Uber全球给回报,而小机构和散户呢,恐怕就可能要面临血本无归的风险。
最后插播个小新闻:近日,上海市交通执法部门对于网络“专车”非法客运展开专项整治,抓获十多辆非法uber“专车”。这些司机将被依法处以罚款、暂扣驾照、记入信用平台以及通报单位等处罚。同时,“专车”平台也将被处罚。
作者是《中国企业家》、《彭博商业周刊》前科技主笔
百度百家、今日头条、虎嗅等网站专栏作者
我的微信公众号是“王长胜”ID:wangchangsheng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