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峥老师为什么要这么拼?
曲记的话:
曲记昨天一个人去看了徐峥的新电影《港囧》,看完要哭了呜呜呜。
经过我的实测,《港囧》比之前更烂的《道士下山》要好一点,离完全不记得情节的《捉妖记》还差一段距离。
我更推荐全智贤女神的抗日片《暗杀》。
徐峥老师生生地把一个喜剧拍成了一个笑话,离开了黄渤和王宝强,瞬间被打回原形。
然而,徐峥老师的野心却不小,坊间传闻电影票房剑指30亿,对标是新晋史上第一票房王《捉妖记》。
徐峥老师为什么要这么拼?
原来是跟上市公司签了交易协议
9月23日,香港上市公司21控股(01003.HK)公告称,与北京真乐道文化传播签订协议,以1.5亿元的价格购买即将上映的《港囧》47.5%的票房收入(扣除发行成本)。
北京真乐道文化传播是徐峥的公司,也是《港囧》的投资方之一。另外两家投资方分别是全资出品过《泰囧》的光线传媒,还有女主角赵薇的经纪公司北京普林赛斯文化传播。
按照网上的各种采访推测,真乐道大概占比47.5%,光线传媒也是47.5%,普林赛斯可能占5%。
所以说,徐峥等于在电影上映前就把票房收益权让渡给了21控股,自己的公司锁定了收益1.5亿元。
电影产业链大致可以分为制片、发行、院线、影院等4个主要环节,目前,业内比较普遍认可的比例是制片、发行方拿净票房的43%,院线和影院拿57%。
那我们来做一道算术题:如果制片、发行方拿净票房的43%,其中70%归制片方的话,那么倒推《港囧》的票房底线是1.5亿元/47.5%/(43%*70%)=10.49亿元。
所以,如果《港囧》的票房达不到10亿元的话,徐峥公司和21控股之间的这个deal,很可能令21控股亏钱,如何向股东和股民交待?
更何况,21控股也是徐峥的公司(股东之一)啊,这在财务报表里面是关联方交易。。
徐峥宁浩买了个壳
要从徐峥和宁浩在2015年5月份去香港买了个“壳”---- 21控股(01003.HK)说起。
21控股,以前叫“真乐发控股”,是一家注册在百慕达、从事物业代理和证券买卖投资的香港上市公司。
2015年2月,21控股公告称,2014年可能面临900万至1700万港元的净亏损,
21控股于4月1日停牌。此后,经过一系列的资本动作,至5月份,21控股定向增发了约17亿份股份,每股发行价为0.4港元,认购总额达6.8亿港元。
定向增发的对象,分别是:传媒资本大佬董平占24%,成为第一大股东;“香港居民宁浩”和“香港居民徐峥”分别占19%,并列第二大股东。
其他出资人还包括苏泽光,香港贸易发展局和电影发展局主席。
这6.8亿港币,其中会拿出5.2亿港币来拍6部电影,其中三部由宁浩和徐峥制作,另外1.5亿港币用于3-4部电视剧的开拍,而“21控股”也被更名为“欢喜传媒”。
5月14日公告当日,股票大涨130%,在整个运作期间,股价从1块多涨到了最高点的4块多,见上图。
票房到底好不好?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港囧》刷宣传的力度是杠杠的。
谁能想到一个豆瓣评分只有6.4分的电影,在微博大V的嘴里竟然是这样的呢?
难怪本片的主演包贝尔被质疑演技时,第一反应居然是”赔不起”。
take it easy啦,完成这个票房预期并不难。
要跟好电影比,比如说最近上映的《暗杀》、此前的《泰囧》比,那自然是提鞋都不如;但是跟烂片比,比如说《分手大师》,那还是可以凑合着看一看的,不然中秋国庆放假时,群众们闲着干嘛呢?
下图来源于我朋友圈里无锡的90后小朋友。
9月25日和26日,《港囧》在全国票房占比是81.4%,其他电影的排片都要靠边站~
实在不行,还可以学《捉妖记》刷发行啊!
你们说说看,你国人民就不能踏踏实实搞点艺术、诚诚实实做人么。。。
我大A股从不缺席
投资方之一“光线传媒”,作为一个市值400亿的A股上市公司,也因《港囧》票房预期而股价上涨了近80%,对比一下同期的创业板指数。
无秘上的卖方分析师的吐槽,真是哈哈哈笑死我。都是资本的游戏,千万表太当真。。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曲记”: quji7788,希望能以轻松、简洁、准确、一目了然的方式,给读者们带来更多的实用金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