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古通扁;额,在汉语里首指眉毛以上、头发以下部分,通称额头;再称建筑屋檐下或横梁之上位置的器物名,如匾额。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数千年“道统”的经典标志,匾额曾经蔚为大观、遍布城乡,以致有堂不设匾,犹人无面目之说法,被形容到几乎“无处不匾、无室不匾”的程度。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就叙述了大观园建成,其亭台轩馆皆题、皆制、皆有匾的始末。
匾额代表了一种传统文化,匾额文化也彰显了职责担当、家国情怀和价值追求。
门拱上大好河山的匾额使代代国人胸中泛起思乡愁、敬故土的波澜。晚清戍边名将左宗棠重建嘉峪关后,置所书“天下第一雄关”巨匾于关楼。一朝重臣以天下为任、甘作卫国“雄关”的担当精神直冲九霄。孙中山题词“天地正气”匾,自信与唤起民众之情跃然字上……匾额的只言片语,常常浓缩了抱负者的高远之心。
匾额中还书写了历史,记录了时代沧桑。其苍劲有力的书法记录了辉煌与进步、悲伤与坎坷、实感与真情。北京中山公园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牌坊,用百余年间从“克林德碑”、“公理战胜”、“保卫和平”3次匾额内容的变迁,诉说中国从任人欺侮、积贫积弱,到大国复兴、履行国际义务的一段历史。
去过山海关的游人,多会受长5.9米、高1.5米“天下第一关”巨匾吸引,是它将一处建筑形态在长城千百关隘中并不突出之地升格为名胜。不过,若知晓其真匾在日本侵华中被掳运东瀛、现在的匾只是一仿品时,那种单纯仰望祖宗伟业的心情或许会添加些许复杂。
在浩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匾额内容因其精粹、精致、经典的特质,位于“纲”与“睛”的显赫高端。然而百年来却历经旧城改造、农村商品经济等社会洪流,加重了对其的内外损毁。伴随对历史文化认知、认同、共识的危机,匾额文化元气大伤。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多次要求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的宣传教育,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作为拥有太多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等价值营养的匾额文化,终于迎来可以再度辉煌的春天。
虽然匾额并无痴迷者“字字珠玑”般夸张,但确有高擎铭刻人心、屹立社会、远播世界之中国文化大旗的潜质,有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为实现中国梦做杰出贡献的能量。研究和振兴匾额文化,功在千秋,需要我们不断努力。
努力一,发掘抢救保护。大量匾额在无视、忽视中消亡,实为无奈之实。应向有文化自觉地区学习,深入调查摸底,落实抢救、保管、保护的相关细节,抓住传统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并发扬光大。
努力二,整理与研究。虽然社会民间活态的匾额文化式微,但在传统文化的国内热爱者领域,藏家大有人在。亟盼有历史匾额资源人士、组织能够多方互动,梳理匾额文化,厘定匾额在制度文化、传播文化、社会文化中的关系,从而创造新时期的文化内容和形式。
努力三,向国际社会传播。事实上,匾额文化早已辐射海外,尤其在东亚、东南亚等地枝繁叶茂,成为国际现象中东方文化的经典。我国当以新型大国胸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纲,在国内外以更强气势、更大规模、更高品质的魅力来传播匾额文化,谱写展现中国时代作为、充满创新协调共享精神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