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病,由于病因不明、不可治愈,因此有“绿色癌症”之称,这就是炎症性肠病(IBD)。
“因为IBD并发症多,且需要终身治疗,患者常会腹痛、腹泻、血便甚至肠梗阻,不仅身体上痛苦,经济负担也非常重。”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王新颖介绍,炎症性肠病曾被认为是“西方人的疾病” ,然而近年来,其发病率在我国和亚洲呈上升的趋势,特别是近10年,我国IBD患者逐步增加趋势非常明显,如今已成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
早期较难识别 容易误诊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终身疾病,青年人发病率高,多在18~35岁之间,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炎症性肠病的典型症状包括:持续腹泻(稀便、水样便或大便次数增多)、腹痛、发热、便血等,但也因人而异、因时而异。除了消化道的症状,克罗恩病还有一些肠外表现如:眼部发红发痒、口腔溃疡、关节肿痛、皮肤损害、骨质疏松等,但有的患者则是以肠外表现为首发症状去就诊的。
王新颖表示,由于病因尚不明确,炎症性肠病在早期较难识别、容易误诊,加之大众对其认识不多,导致该病常常在初期不能得到诊断和规范的治疗。
炎症性肠病虽然无法治愈,但通过药物、手术等综合诊治结合患者良好的自我管理,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如果诊疗不规范,不但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甚至会危及生命。
饮食需少食多餐 低糖少油
王新颖介绍,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王新颖提醒,营养对炎症性肠病患者非常重要,不仅可以维持良好的状态,对疾病也有治疗作用,而炎症性肠病患者多数伴有营养不良,因此,需要注意饮食和营养。在饮食上要个体化,少食多餐,食物要高热能、易消化、低纤维、低糖少油,忌辛辣;营养均衡,养成记饮食日记的习惯,尽量将与病情有关的症状以及药物服用情况记录下来,方便及时调整;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不随意停药,防止炎症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