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
曾是医学界的“禁忌红牌”
而80岁陈伯(化名)刚挺过“双癌”
正用智能手机哼着小曲
屏幕映着他开怀大笑出来的眼角纹
暴瘦+便血 他却沉默不语
“老爷子最近半年瘦了10斤,每天排便带血还不告诉我们……”面对父亲陈伯的变化,女儿红着眼眶说起就诊前的担忧。
陈伯的检查结果不容乐观:右半结肠与降结肠两处不规则占位,在医学上被称为“双原发结肠癌”。
此外,陈伯血常规报告单上的数字更是触目惊心——血红蛋白浓度仅有76g/L,几乎只是男性标准值的一半(正常值男性≥130g/L)。

[ 结肠癌发展示意图 ]
接诊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孙鹏表示:“对于普通患者而言,传统手术思路需要切除包括右半结肠、降结肠、部分乙状结肠在内的广泛肠段,形成两个吻合口。”
但这种“大刀阔斧”的治疗方式,术后出现肠瘘、感染等并发症风险高达30%-40%,对年迈的老人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功能损伤。
头脑风暴 多学科会诊破常规
面对陈伯的“高龄、贫血、双原发癌”等高危因素,为了对患者未来的生活质量负责,不能再用简单的“老套路”思考,手术方案亟待突破常规。
第一步:“尝试”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多学科会诊时,胃肠外科主任陈瑛罡率先提出治疗方案:
陈瑛罡主任:
右半结肠肿瘤直径达5.5cm,已经堵塞了肠道并且有淋巴结转移,必须进行根治性切除;而降结肠肿物从图像判断为早期癌症,可以尝试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来切除。
内镜科团队当即用超细内镜仔细检查肠道中的肿物。然而,内镜超声探头显示肿瘤基底已浸润至黏膜下层,这意味着如果用内镜切除,可能会有癌组织残留。
当操作医生尝试第三次用活检钳取样时,无奈发现——
“这个肿瘤侵入得太深了,强行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可能会导致肠道穿孔,而且很容易有病灶残留。”
第二步“思考”:对两处的肿瘤进行区段切除
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行不通,还是得靠外科手段处理。
孙鹏医生提出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对两处的肿瘤都进行区段切除呢?”他指着肠系膜血管模型提出新思路。专家们拿着肠道模型反复研究,讨论非常激烈。
此时,陈瑛罡主任指出了关键难点——
陈瑛罡主任:
虽然这个方案可以保证根治范围并尽量保留健康的肠管,但手术后两个吻合口(手术连接肠管的地方)相距太近,只有40厘米,这会大大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而且,结肠-结肠吻合口的血运比小肠-结肠吻合口差,发生吻合口漏(手术后肠管连接处破裂)的风险更高。
[ 蓝圈为老陈双原发结肠癌位置 ]
第三步“确定”:腹腔镜右半根治术
随后,陈瑛罡主任提出另一种方案——采用腹腔镜右半根治术,并在术中用肠镜定位降结肠肿物进行局部切除。
通过腹部钥匙孔大小的切口,置入高清腹腔镜器械,在放大数倍的立体视野下,完整切除右半结肠肿瘤。
更巧妙的是,手术过程中同步使用肠镜,如同在肠道内放置了一个“微型导航仪”,使医生能够精确定位并切除降结肠肿瘤,最大程度地保留健康肠段,就像修剪树木时只去除病变枝干,而保留好主根系。
陈瑛罡主任:
这样既能确保肿瘤被彻底切除,又能减少60%的肠管切除量。
这个方案既能保证治疗效果,又能保留肠道功能,还能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可。
堪比绣花的微创手术 根治+功能,都不能落下
手术当天,在3D超高清腹腔镜系统的“放大镜”下,陈伯腹腔内的脏器被放大了10倍——
团队展开了一场精密“手术芭蕾”:既要彻底清扫淋巴结,又要避开复杂的血管分支;既要彻底“剿灭”所有肿瘤组织,又要守护肠道功能的完整性。
陈瑛罡主任操控着腔镜手术器械,像拆弹专家一样,在血管密布的肠系膜间谨慎穿行。当超声刀划过薄薄的系膜时,监护仪上的血氧饱和度一直稳定在98%——这个稳定不变的数字,见证着团队对生命体征的“毫厘”把控。
除了陈瑛罡主任的精准操刀外,还有助手孙鹏医生和扶镜手宋帛伦医生的默契配合“加持”,陈伯的正常肠管得以最大限度地保留。
当右半结肠标本被取出时,医生观察到肠管残端血运——边缘动脉搏动有力,这证实了血供保护的完美。与此同时,降结肠病灶在术中肠镜的引导下,精准切开肠壁找到肿瘤位置,完整切除了肿瘤,较传统术式减少60%的切除范围。
历经四小时的精密操作,这台融合先进微创设备+实力医疗团队的高难度手术,终于被画上了圆满句号。
“福”字保温杯与翻身软垫 藏在细节的温暖守护
住院康复期间,陈伯的病房里,点滴的细节中,无处不浸润着人文关怀的温度。
护士长带领团队为陈伯制定了“老年加速康复护理路径”:
每2小时协助翻身时,会在老人骨突处垫上软垫;口腔护理、下肢防血栓气压泵护理,一应俱全;营养师调配的肠内营养液温度恒定在38℃,装在印有“福”字的保温杯里。
术后第七天,当查房医生推开房门时,陈伯正对着窗外,怡然自得地哼唱曲子。“术前他总说‘活够本了’,现在却偷偷问我能不能教他用智能手机。”陈伯的女儿微笑着告诉医生。
当陈伯略显生疏地戳着手机屏幕学发微信时,那个术前说着“活够本”的老人,正向新生活探出好奇的触角。
擅长守护“银发族”胃肠外科“高龄手术秘籍”就在这
顶尖阵容:胃肠外科团队中,70%专家有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工作经历。
高精装备:医院配备的达芬奇机器人、3D荧光腹腔镜,能确保手术精准到“毫米级”。
特色模式:“损伤控制外科+加速康复”双轨并行。
数据说话:科室近3年为20余位80岁以上老人成功手术,0严重并发症!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延长生命,更要让晚年充满生活质量。”陈瑛罡主任查房时常常强调,“就像陈伯出院时能精神奕奕,这才是我们追求的医疗温度。”
八十岁不是生命的终点站
而是另一段精彩旅程的始发站
当80岁的陈伯在复查CT时露出笑颜
当“夕阳红”们重新拥抱生活
我们能看到
医学进步正在改写年龄界限
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的完美融合
让高龄不再是手术禁区!
作者:孙鹏 杨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