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净化门户网! 会员服务| 无图版| 手机版|
您好,欢迎! 隐身 | 商务中心 | 资金0 | 积分0 | 退出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报告 » 正文

聚焦两会 关注环境保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0-17  浏览次数:685
核心提示:
 

李克强: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

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必须铁腕治理。要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推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促进重点区域煤炭消费零增长。推广新能源汽车,治理机动车尾气,提高油品标准和质量,在重点区域内重点城市全面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要全部淘汰。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江河湖海水污染、水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行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做好环保税立法工作。我们一定要严格环境执法,对偷排偷放者出重拳,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对姑息纵容者严问责,使其受到应有的处罚。 [详细]

俞正声:围绕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长江经济带湿地保护等开展调研议政

要把围绕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议政建言作为全年履职重点,通过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等多种形式,努力提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就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进非公有制企业走出去、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统筹管理科技计划和资源、深化教育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体育产业发展、转基因农产品的机遇与风险、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大气污染防治、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湿地保护、加强黑土地保护、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等重要课题开展调研议政。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四个全面”,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在内的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

陈吉宁同志强调指出,我们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引,全力推动环境保护事业改革与发展,要把环保工作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深刻把握,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新常态。

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引,必须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准确把握生态环保工作重点。一年前的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深刻地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今年“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上海、江西、吉林代表团审议时,都着重谈到了生态环保,言之凿凿,情之切切。全面小康,核心就在全面。这个“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当然也包括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现在看来,这项任务十分艰巨:在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剩五六年时间的当下,74个重点城市中仍仅有8个空气质量达标,近1/3国土仍然水土流失严重,一成左右水体仍为劣Ⅴ类……正如陈吉宁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指出的那样,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的瓶颈问题。在接下来的五六年时间里,必须根据时间表调整路线图,紧密围绕改善环境质量的核心,尽最大努力不让生态环境拖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腿。

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引,必须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积极攻克生态环保改革难点。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进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发展中的问题要靠不断发展来解决,改革中的问题则要靠深化改革来解决。在当下中国,和其他领域的众多问题一样,推进生态文明、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也在于改革。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影响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许多问题,是体制机制层面的问题,涉及部门利益、区域利益,错综复杂。啃下这些硬骨头,需要我们多一股狠劲儿,多一股韧劲儿,多一股拼劲儿,从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来认识环境保护,厘清问题,找准症结,寻求突破。

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引,必须围绕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积极打通环境法治关键节点。依法治国,是大势;依法治污,要强势。解决环境问题的手段有很多,但基础和底线是法治。继新环保法今年开始实施后,大气、土壤等领域立法修法进程也明显加快。一部好的法律,不能成为“纸老虎”,而要成为一个有钢牙利齿的利器,这关键在于执行和落实。我们要通过严格执法,让企业懂得守法不是高要求,而是底线,把过去环保执法过松、过软的状况彻底改变过来。只有这样,方能引导和倒逼污染企业不越底线、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引导和倒逼地方政府不越位、不错位、不失位。

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引,必须站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高度,切实回应转变工作作风热点。当前,环境保护部正按照中央巡视组反馈的意见开展整改工作,这对提升环保部门、环保队伍的形象是一次契机。把握好这一契机,要从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的政治高度,从推动环保事业健康发展的现实角度,切实增强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制度上的漏洞要尽快补上,管理上的缺陷要尽快弥合,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要切实解决。正如陈吉宁部长强调的那样,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狠抓作风建设,让环保队伍真正成为一支铁腕治污、勇于担当、公正透明、作风过硬的队伍。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键时期。推进这一时期的生态环保工作,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兴小康之业,谋改革之策,顺法治之势,筑中国之梦,朝着总书记提出的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目标不断前进。【详细

至今年全国两会前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整满一年,代表委员的关注度很高。国家战略承载着国家意志决心,体现着国家治理能力,反映出国家政策走向。正因如此,不仅是代表委员,全国都在看着京津冀。

大家看的,绝不只是那一抹APEC蓝,不只是产业承接是否顺利,不只是断头路能否打通,而是口号能否化为行动,藩篱能否得到破除,利益能否实现平衡,思维能否真正革新。大家看的,是北京这一次的疏解方案能否直指病灶,是河北是否因下行压力加大而原地踏步,是京津的“虹吸效应”能够转化为对周边的辐射效应。在这之中,环境治理是一个突破口,也是一个风向标。少了生态环境的一体化,京津冀一体化无从谈起。大家在看,环境质量会变好吗?正变好吗?能变好吗?何时变好?大家在看,区域之间是抱怨多还是合作多,联防联控是靠行政驱动还是靠激励自觉,生态补偿是内部循环还是上下贯通,环境标准是各自为政还是彼此相协,应急防控是单打独斗还是相互策应……区域协同治污,涉及产业的加与减,关系利益的得与失,决定战略的成与败。窥一斑而见全貌,协同治污的诚意,也即协同发展的诚意;协同治污的症结,也即协同发展的症结。

2014年,尽管北京终究未能完成PM2.5下降指标,河北终究尚有七城倒数前十,实现APEC蓝常驻仍然任重道远,但空气质量改善的迹象已经开始显现,其中即有协同治理的功劳。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之间有着很多的不同:发展阶段、功能定位、资源禀赋、承载能力、管理水平等。能否正视这些差距,决定着一体化能走多远,一加一能否大于二。

如果说2014年主要在于凝聚共识,2015年则必须祭出实质性举措。《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规划》出台的传言已久,各界充满期待。全国都在看着京津冀。全面建成小康,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一区域都是前沿阵地,都有责任打造样板。

这里的探索与实践、困惑与出路、经验与教训,影响范围将远超区域本身。 【详细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生态环保贵在行动、成在坚持,我们必须紧抓不松劲,一定要实现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永续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的这句话是对彻底解决环境污染做出的庄严承诺。

实现这个诺言,贵在行动。污染治理固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行动需要马上开始,容不得拖延。主要污染物减排,大气、水体、土壤污染治理,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虽然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但只要统筹谋划、精准发力,环境质量必然会逐渐好转。反之,没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再好的设计图和施工图也会落空。

实现这个诺言,成在坚持。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污染治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辛努力。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生态环保领域,不论顶层设计还是具体操作层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总体形势依然严峻。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生态环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使天空更加蔚蓝、空气更加清新、河流更加清澈,还需要持之以恒地对污染宣战。

行动与坚持是事业的双翼。今年,全国环保系统要把环保工作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中深刻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环保新常态,依靠制度创新、科技进步、严格执法、深化改革,推动实现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永续发展。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说,空气质量优良,“不能只靠借东风啊!事在人为。”

总书记的话向外界传递了主动而为的环境治理理念与思路。治理空气污染不能等“天帮忙”,不能一味抱怨,只有“人努力”,才能治污染。

治霾事在人为,用心必有效果。新任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3月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从 “APEC蓝”实现的过程来看,要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的明显好转,不能靠老天,必须把污染物排放量从现在的千万吨级水平降到百万吨级水平。

治霾如何人为?对于政府来讲,需要主政者转变发展观念,从根本上放弃粗放的和唯GDP的发展方式;需要政府部门真抓实干,以“天蓝不懈怠,雾霾更努力”的紧迫感、使命感,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相关部门严格执法,敢于碰硬,形成高压态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所说,“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

对于企业来讲,需要有放眼大我、胸怀大局的环保责任和社会担当,切实履行减排的主体责任。

对于公众来讲,需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改变环境不友好的生活方式,不做看客和“键盘侠”。

拨霾见日,必须下决心,用恒心,实实在在有所作为,才能加快实现蓝天常在的梦想。【详细

小康,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的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历史接力棒以来一直强调的执政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总揽全局的地位。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我们要立足国情,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是实现全面小康的瓶颈问题,增强解决环境问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按照小康社会的标准和要求,脚踏实地、苦干实干,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而不懈努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把握“全面”这一核心内涵。这既体现在覆盖人群是全面的,又体现在涉及领域是全面的。小康社会是生态文明的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内在地包含环境保护的目标和内容。小康,在今天被赋予了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只是实现小康的前提和基础。更清新的空气、更优美的环境,是全面小康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所要的小康,不仅是经济小康、政治小康、文化小康、社会小康,还包括生态小康。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深刻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在今年两会期间,总书记参加上海、江西、广西、吉林代表团审议时,都重点谈到了生态环保。

但是,我国环境现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距离,在一些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稀缺品。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指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的瓶颈问题。这是一个重要判断,既强调了环境保护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战略中的地位,又指出了解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的紧迫性。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是环境质量差,存在雾霾、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城市水体黑臭等问题。二是生态损失比较严重,特别是水体生态损失较大。三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大量重化工企业沿河、沿湖、沿江布局,带来比较高的环境风险。有数据表明,去年全国3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80%未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长三角、珠三角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大面积雾霾频繁发生。不仅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面临的形势同样严峻。空气、水和食品的污染,正成为群众健康的最大威胁。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和安全的食物,又如何能够谈得上全面实现小康?如果环境质量不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就会大大下降,幸福感就要大打折扣。即使经济再发展,GDP增长速度再快,也得不偿失。

建成惠及十几亿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当前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也是生态环境。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来看,环境保护是缺口相当大、任务非常重、时间十分紧的领域。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征途上,如果雾霾等突出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愿景就难以如期实现。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从生态环境角度向我们发出了警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命重大,任务繁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尽快补上环境保护这块短板。中央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当前,距离党和国家预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有不到6年,时间宝贵。补上环境保护这块短板,提升全面小康水平线,必须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准确把握生态环保工作重点,拿出非常决心和措施,以应对各种艰巨挑战。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强调,要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贯彻这一要求,我们要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要根据时间表来调整路线图,紧密围绕改善环境质量的核心,对照生态环境指标或环境质量指数,进行必要的规划和调整,以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强化环境法治大背景下,当前急需正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政府、企业、公众等各层面发力,众志成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只有以水滴石穿、久久为功的毅力,抓住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才能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详细

“治理要抓住关键,今年的要害就是要严格执行新出台的《环境保护法》。环保法的执行不是棉花棒,是杀手锏!”李克强总理在3月15日记者招待会上的表态,再次明确传递出坚决向污染宣战的信号。

让《环境保护法》的执行成为杀手锏,需要各级政府以及负有环境保护监管职责的部门用坚定的决心克服法律执行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障碍。“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一部法律是纸老虎还是真老虎,关键在于执行。在执法过程中,不管什么样的违法主体,凡是违反法律的,都要坚决严肃处理,依法追究责任,一定要让那些违法主体承受付不起的代价。今年是《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年”,各级环保部门要狠下决心,让这部法律真正具有“钢牙利齿”,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成为震慑环境违法者的有力武器。

让《环境保护法》的执行成为杀手锏,还需要更严格的执法手段,需要更有底气的执法能力。一方面,《环境保护法》赋予了环保部门按日计罚、查封扣押等强力执法手段,但要用好用足这些手段,各地还要进一步加强对环保部门的支持力度,提升其执法能力,杜绝出现对环境执法的干扰和法外施权等现象。另一方面,环境治理千头万绪,不可能一蹴而就,各地应树立齐抓共管、协同治理的意识,进一步形成环境执法的合力。

让《环境保护法》的执行成为杀手锏,当然还需要全社会共同打造良好的守法氛围。人人都是环境的污染者,人人都应是环境的守护者,人人也都应成为《环境保护法》的模范遵守者。《环境保护法》约束的是全社会环境行为,只有政府、企业、公众各方都树立起对法律的敬畏,才能让法律的执行有根基、有力度、有成效。

当前,全国环保系统应充分领会总理讲话精神,树立起新常态下依法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理念,敢于担当,勇于负责,通过严格执行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环境质量的改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添砖加瓦。【详细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2012-2013 成都智能环保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成都威德隆智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06642号-1 | 流量统计: